亿亩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1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31元,实际增长9.7%,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6个百分点。 2021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2020年增加1295万亩,亩产达到387公斤,提高4.8公斤
河南落实自然资源督察制度,防止耕地“非粮化” 中新网郑州4月9日电 (记者 韩章云)记者9日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当前,农业大省河南已建立自然资源督察制度,打出“组合拳”,防止耕地“非粮化”,牢守耕地保护红线。 今年2月,河南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省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1.6亿亩,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障,对此,河南创新建立自然资源督察制度,以硬措施打好保护耕地“组合拳”
土壤中的污染物来源广、种类多,一般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以重金属为主,如镉、汞、砷、铅、铬、铜、锌、镍,局部地区还有锰、钴、硒、钒、锑、铊、钼等。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三氯乙烯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农药类等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本文摘要:7月1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举办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活动周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其中,实行京津风沙源管理、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维护等重点生态修缮工程,总计投放546亿元人民币,已完成生态建设规模3.6亿亩。 内蒙古发改委主任包满达在会上说道,十二五期间,内蒙古投放草原生态补助金奖励资金300亿元,将10.1亿亩可利用草原全部划入维护范围,已完成绿化面积615万亩
由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南华期货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大豆产业国际高峰论坛暨后疫情时代产融协同教育新机探讨于9月14日在哈尔滨举行。很多行业专家和从业者在会上表示,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大豆系列衍生品体系,整个产业链的风险规避链已经初步形成。大豆行业企业普遍采用期货价格指导生产经营,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规避风险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王恩博)中国国家统计局6日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增长0.9%,创历史最高水平。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秉信表示,2019年,各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保障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同时,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扩大大豆、杂粮等优质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中国粮、经、饲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初步统计,2019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1462万亩,下降0.8%
3月26日,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绿色食品工作座谈会。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马爱国表示,要严格产品认证,把好企业和产品的准入关;严格按照标准,把好环境监测、产品检验“两道闸门”;要严格认证后监管,落实好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常态化监管制度。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王运浩介绍,2012年绿色食品总量规模稳中有增,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三月惊蛰好春光,布谷声声整田忙。”春耕备耕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确保一年收成的关键。稳面积、提单产、提质量,今年我国将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春耕备耕是“第一关”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林业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发布会上获悉,工程累计减少天然林采伐3.32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修复体系和制度体系全面建立。 国家林草局生态中心主任张利明介绍,天然林保护工程于1998年启动试点,2000年全面展开,工程通过严格森林管护、有序停伐减产、培育后备资源、科学开展修复、有力保障民生等措施,历经试点和两个10年期建设,到2020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亿元,工程建设范围由重点区域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停伐减产到全面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