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亩
2015年-2017年,国家支持海伦、双城、北林等9个县(市、区)开展第一批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2018年-2020年,国家支持在宾县、青冈县、宝泉岭农场等15个县(市、农场)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其中海伦、克山、桦川、龙江等4个首批试点的县(市)作为整建制推进县(市)继续实施试点。 近年来,在国家资金支持下,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不断深入
近日,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在北京召开免烧砖产品质量及市场应用座谈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科教委、建设部节能中心、中国建筑砌块协会、中国砖瓦工业协会、东北建筑设计院、北京建都建材设计院、西安墙材研究设计院、贵州省建材设计院、国家建材墙材质量监督中心、浙江省建材产品质量监督站、宝鸡市砖瓦技术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在讲话中说,积极推进墙材革新与节能建筑,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是国家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确保我国18亿亩耕地不减少、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植物遗传育种学家 男,1941年8月生,福建龙岩人。1959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农业学校。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公司积极打造以“农化知识传播体系、现场服务指导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体系”为主要职能的农化服务体系,公司还实行“总农艺师制度”,分布在各地的17家分公司共聘请了17名总农艺师、85名农艺师,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 公司在国内农资行业率先开通了800免费服务电话和400客服系统,常年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在线解答农民种植、施肥的疑问;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常年合作,创办国内农资行业唯一一个直接面向农民的公益性栏目——“中化农业广场”,传播科学施肥、科学种植和防治病虫害知识,开辟了直接为农服务的“空中课堂”,2004年以来累计听众数量超过16亿人次;与《农民日报》、《农资导报》等面向三农的报刊合作,利用专家资源和800 电话鲜活的信息资源,常年开辟“农化服务专版”,成为直接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明白纸”。 公司在全国主要农业大县建设科学施肥示范村5000多个,开展科学施肥、平衡施肥服务,直接受益和辐射带动耕地面积可达上亿亩,受益农民上千万
长沙晚报讯(全媒体记者 王斌)记者昨日从湖南农业大学牵头建设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获悉,油菜高效可持续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获重大突破,成果在南方区域示范推广超2200万亩,新增收菜籽3.5亿公斤,新增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带动湖南乃至南方油菜种植面积稳定提升。仅湖南,油菜播种面积就由2013年的1890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2050万亩。 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35%,每年缺口达2700万吨
费德勒14年首次跌出前十期待明年卷土重来《新闻》 []中国水稻育种家1916年8月17日生于广东省开平县。193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系。历任广东省农事试验场技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
本网讯(宣传部)12月2日,“湖湘创新7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科技创新致敬大会在长沙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博士生导师印遇龙等院士、专家现场接受大众致敬。省政府副省长陈飞、副秘书长易佳良,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刘进能,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贺修铭,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唐亚武,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傅爱军等嘉宾出席,并与少先队员们一起登台为科技工作者致敬献礼。 活动对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湖南科技创新各方面的个人、团队和重 大科技事件进行集中展示,少先队员方阵喊出致敬口号,齐致队礼,大会组委会为致敬对象献上致敬辞,以表达对科技工作者的无限敬仰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记者胡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30日发布的《中国退耕还林还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书显示,20年来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15亿亩,成林面积占全球同期增绿面积的4%以上。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涉及全国25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35个县。白皮书称,2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5174亿元,完成造林面积占同期全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5%,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荣廷昭院士50多年来,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培养硕、博士50余名;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四川省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设计并成功实施了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进行的育种新方法,提出了西南地区玉米育种利用热带种质的新途径,结合西南实际对传统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良,多途径培育出雄性不育等育种新材料,筛选到了西南玉米转基因工程育种急需的优良受体自交系并成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