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andte
黄飞鹤2005年12月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2012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5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Cram Lehn Pedersen Prize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2016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Polymer Chemistry Lectureship Award,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获英国皇家学会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2019年获德国Bruno Werdelmann Lectureship Award。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当前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超分子聚合物、超分子两亲分子、柱芳烃超分子化学、以及非多孔自适应晶体
WILEY-电子科技大学钙钛矿国际研讨会由WILEY出版集团、电子科技大学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InfoMat》期刊共同主办,将于2019年8月13-15日在四川成都举行。 钙钛矿型材料复合物具备优异的光学与电学性能,在新能源、光电等领域备受瞩目。针对当前钙钛矿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次研讨会将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围绕“新型钙钛矿材料与器件、应用”的主题,以相关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趋势为重点展开研讨,搭建为国内外学者提供深入交流的桥梁,共同推进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
张培成,药物化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传统功效的常用中草药物质基础及活性先导物的发现与合成。近年来,分别对灵芝,红花,红景天,甘草,山楂, 连翘,野菊花,苦参,虎杖,川芎,朱砂根,丁公藤等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000余种天然产物,其中500余种为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新颖的结构,而且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药理活性,具有开发前景
主要致力于发展功能导向的可控“高分子自组装凝聚层”新体系、新技术;开发基于凝聚层的新型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进行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国内外专利4项,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0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领域内知名期刊。
无机卤化物钙钛矿太阳电池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新型光伏材料之一。但在无机钙钛矿器件的制备过程中无法避免产生缺陷,与钙钛矿体相中存在的缺陷相比,表面的缺陷浓度更大,因此,使用界面工程对钙钛矿进行钝化,能够有效的提升钙钛矿器件的效率。 今年伊始,我院刘生忠教授团队在无机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方面取得了新进展,通过理论研究,确定组胺分子可以有效钝化钙钛矿的表面缺陷,最终将无机钙钛矿电池效率提高到当前世界记录效率(20.8%)
报告人简介:黄雪年,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年进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工作,现担任微生物制造工程中心丝状真菌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组组长,主要从事以应用为导向的丝状真菌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研究,与鲁抗医药、海正药业、国光生化等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作为负责人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大科学装置联合基金等多项政府科研项目,作为负责人或共同负责人主持多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完成技术转让两项,争取企业合作经费1000多万元
秦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4年毕业于上海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同年加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长期从事生物微纳加工与智能感知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
锡铅混合钙钛矿因其适合单结和多结叠层光伏器件的带隙而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但能量无序性仍然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鉴于此,青岛科技大学周忠敏团队及中国海洋大学李崇文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主要研究如何降低能量无序性制备高效稳定的锡铅混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我校药学院朱明哲老师参与该项研究工作,并负责量子化学计算
清洁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最具前景的绿氢技术,但催化材料存在活性和稳定性差、对水纯度要求高等关键挑战,精准调控催化材料结构是提高催化性能的最有效途径。我们开发气相金属离子交换新方法,构建多种催化材料体系“宏观-微观-原子”跨尺度多级结构;调控电解水制氢材料活性晶面、晶格应力、缺陷和掺杂等表界面原子结构,揭示材料表界面原子/电子结构和催化性能之间关联,突破催化材料活性和稳定性限制;创造催化材料和电解液界面分子尺度的反应微环境,实现高效稳定的天然海水电解制氢。 报告人简介: 凌涛,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个人简介:贺明,北京大学微纳电子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雅”青年学者。2011年于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2013年9月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17年7月受聘成为佐治亚理工学院Research Scientist,2018年6月进入北京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新原理信息材料与器件、多感知融合新原理器件、有机半导体超低功耗器件等方向的研究,迄今已在IEEE-IEDM、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EDL、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9篇被选作封面/封底文章,总引用3300余次,h因子24,担任John Wiley & Sons旗下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