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scale
英语缩略词“CNST”经常作为“The Center for Nanosca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缩写来使用,中文表示:“纳米科技中心”。本文将详细介绍英语缩写词CNST所代表英文单词,其对应的中文拼音、详细解释以及在英语中的流行度。此外,还有关于缩略词CNST的分类、应用领域及相关应用示例等
周金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博士于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航天与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后
代坤,男,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四川大学读本科,2005-2010年四川大学读博士(硕博连读,导师李忠明教授),2008-201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Yunfeng Lu(卢云峰)教授课题组国家公派留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获郑州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郑州大学首届“青年拔尖人才”
2016年作为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提名的两位候选人之一参评英国皇家工程院的青年科研基金(RAE Research fellowship) 2020年获得国际先进材料奖(IAAM Award)。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等科研项目。 2005 共青团山东省委和全国学联联合颁发“2015届山东高校优秀毕业生” 3:担任国际期刊Advance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等的Guest Editor、 智利等国家的科研基金的评审专家和包括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scale 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Power Source Powder Technology等20种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2010年1月获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学位,于同年3月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检测中心从事材料微观结构研究工作至今。 目前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协金桥种子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大科学装置联合项目1项、科技部创新方法项目1项。参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项目,及有色金属行业中心建设项目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八周学术活动安排(钱诗智) 发布者:资源与环境工程发布时间:2019-10-18浏览次数:12 1、钱诗智(Shizhi Qian)博士,1976年生,2004年博士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为欧道明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流体器件设计制造。已在Nano Letters Nano Energy Nanoscale Analytical Chemistry Lab on a Chip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60余篇发表在中科院SCI分区TOP期刊上,所发表论文被引用超过4400次,担任Scientific Repor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 Nanotechnology and Nanomedicine杂志的编委和Journal of Fluids Engineering副主编。主持或参与项目21项,经费逾$1800000
齐小鹏,博士,正高级工程师;2008年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凝聚态物理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就职于威尼斯人科技集团下属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2015年晋升高级工程师,2021年晋升正高级工程师,历任企业材料开发二部研究主管、创新事业部副总经理、国联研究院第一党支部支部书记。2021年至今,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社会实践引导教师
张静,女,1986年2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讲师。 201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任职于365体育彩票免费下载化学工程学院,2017年于江苏省八杯水电器有限公司兼任科技副总一职。致力于辐照改性粘土滤膜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杨军,1985年10月生,湖北黄冈人,机械工程博士,仪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特等/一等资助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及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 作为科研骨干先后参与完成了863课题“箱体类精密工作母机共性前沿技术平台”、973课题、 科技重大专项“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动态综合误差补偿技术”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在量子三维热成像理论及应用、精密加工理论及技术、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耦合误差补偿、热平衡设计以及高速机床整机主动智能冷却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近四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Small、Nanoscale、Optics Express、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项,软件著作权授权10项
袁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发光与实时分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Nature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1994年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此后在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生物和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先后在香港浸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做访问学者,从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DNA芯片的研究;1999年至今在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及在研的国家及部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如《Anal. Chem.》、《Chem.-Eur. J》、《Chem. Commun.》、《J. Org. Chem.》、《Andv. Funct. Mater.》、《Biomaterials》、《Small》、《J. Mater. Chem. A》、《Nanoscale》、《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Biosens. Bioelectron.》等)上发表了SCI 收录论文4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0的文章170余篇,个人H因子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