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
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缺水会影响植物生长。水分是植物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主考院校介绍:是由省考委挑选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担任。主考院校在高等教育工作上接受省考委的领导,参与制订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考试大纲,参与命题和评卷,负责有关实践性学习环节的考核,在自考生取得的毕业证上加盖校章,如湖南地区会计学专业由湖南农业大学主考;当你学完以上专业,所有课程考试通过,就可以拿到由湖南农业大学盖公章的毕业证书。自考中每一专业对应一个主考院校,这个专业毕业后就颁发主考院校的自考毕业证书
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甘蔗、木薯、果树、作物养分高效利用方向)、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蔗糖产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农药登记田间药效试验单位、农业部农药残留试验资质认证单位;广西亚热带果蔬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广西农业环境与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水稻、木薯、蔬菜、食用菌)良种培育中心、广西芒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西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西蔗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广西甘蔗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农业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水稻研究所、广西大学甘蔗研究所、广西大学园艺研究所、应用昆虫研究所、广西大学蚕学研究所、广西大学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广西大学食用菌研究所、广西大学转基因植物产品检测中心。广西大学生态与旅游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软科学研究所、广西大学中草药资源与中药农业研究所、广西大学农科实验实习协同创新基地、广西大学生态经济与游憩管理研究中心、广西大学都市农业研究中心、广西大学农学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邮编:530004
生物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与良种繁育学、生物技术、农业经济与管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业务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双师型"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农艺教育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在中学或高等学校从事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或在现代农业高新园区、农业企业、政府部门等从事土壤改良、水肥调控、有害生物防治、无公害作物生产和良种繁育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工作
主考院校介绍:是由省考委挑选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担任。主考院校在高等教育工作上接受省考委的领导,参与制订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考试大纲,参与命题和评卷,负责有关实践性学习环节的考核,在自考生取得的毕业证上加盖校章,如湖南地区会计学专业由湖南农业大学主考;当你学完以上专业,所有课程考试通过,就可以拿到由湖南农业大学盖公章的毕业证书。自考中每一专业对应一个主考院校,这个专业毕业后就颁发主考院校的自考毕业证书
一是多方聚势发力春耕服务“体系化”。按照历年来全市种子需求情况,完善农资储备工作。截止目前,已调回粮食、蔬菜、油料三大类、12余个小类农作物的种子115.7万公斤,筹备种苗160万株(粒)(含自育苗及外购计划)、储备农家肥约50000吨、肥料210吨、农药3.2吨、农膜11吨,基本满足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需求
江苏沃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服务大型生态农场,通过沃纳微生物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从而收获高品质、安全可靠的绿色农产品。 土壤中的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决定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沃纳生物通过增加土壤益生菌,辅以生物有机肥和微量元素,逐步提高土壤中微生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改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状,恢复土壤的自然生产力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设立,覆盖智能农机装备、农业人工智能、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与质量检测等研究方向,是学校推进新工科建设、发展学科交叉特区、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华中农业大学工程学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农业工程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1)农业工程、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下各二级学科、机器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有农业机械化工程、智能农机装备、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机器人、智慧农业等研究经历的优先考虑
你好!欢迎来到中国农资人才网!(1)协助公司做好技术部相关的工作规划与安排实施。 (2)负责技术推广工作。对销售人员的试验示范、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会以及各种农服活动进行规划、布置和督导,收集有关试验示范、农化活动等图片,建立示范试验数据库
主要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质能源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专家;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导师。 主持及参与项目(课题)情况(主要科技项目5项): 国家948项目,国家成果转化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国家863子专题目,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 获得的科技奖励及专利、标准情况: 1. 2014年荣获湖北人民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2013年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13年获得中国农业科技奖一等奖;2013年荣获湖北农业科技突出贡献人物;2012年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年荣获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2008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