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troenterology
最近这几天,益生菌的话题引起许多民众热烈讨论,国外也是讨论非常热烈,因为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有关益生菌的研究论文,刊登在Nature集团下的子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2017 IF:4.621),结论提到,益生菌“可能”对健康引起负面作用。 吴医师取得美国抗衰老医学会及功能医学研究机构双认证! 在慢性病越来越盛行的今天,预防医学、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俨然成为热门。 你累了吗?快来看看自己有多疲劳! “好累好疲劳喔...” “明明睡很久,老是睡不饱,越睡越想睡...” “上班上课老是想打瞌睡,眼皮沉重不听使唤...”
1 11月3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樊代明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医学与科学”学术讲座。 1 11月3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樊代明教授应邀来我校作“医学与科学”学术讲座。讲座在国际报告厅进行,由吕传柱院长主持
最近这几天,益生菌的话题引起许多民众热烈讨论,国外也是讨论非常热烈,因为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有关益生菌的研究论文,刊登在Nature集团下的子期刊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2017 IF:4.621),结论提到,益生菌“可能”对健康引起负面作用。 吴医师取得美国抗衰老医学会及功能医学研究机构双认证! 在慢性病越来越盛行的今天,预防医学、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俨然成为热门。 你累了吗?快来看看自己有多疲劳! “好累好疲劳喔...” “明明睡很久,老是睡不饱,越睡越想睡...” “上班上课老是想打瞌睡,眼皮沉重不听使唤...”
复旦大学外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胰腺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现任中国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分会常委兼快速康复与营养学组组长、上海市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胰腺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领军人物、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中国抗感染与化疗杂志》、《外科与理论外科杂志》、《腹部外科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Procedures》杂志编委
胃你前行-HP诊疗演讲精英挑战赛(2019) 消化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十四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员。目前担任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学术职务,2013年亚太消化大会暨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
受聘为中国医师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总干事、 肝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委会主任委员、 肝癌专业委员会门静脉癌栓多学科协作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门静脉癌栓联盟理事长, 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医学临床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图学学会医学图像与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军转化医学委员会常委, 中华外科学会肝脏外科学组青年委员, 也是国际肝癌协会(ILCA) 会员, 欧洲肝病协会(EASL) 会员,国际转化医学协会(ISTM) 会员等。 在 J Clin Oncol、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J Hepatol、 Nat Com、 Clin Cancer Res、Cancer Cell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
2019年3月11日上午,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药理学、毒理学和治疗学系丁文兴、倪红敏教授在我校公共卫生学院1704室为广大师生带来了生动精彩的学术报告。公共卫生学院徐德祥副院长主持本次学术报告会。 丁文兴授作了题为“自噬与溶酶体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的报告,系统地阐述自噬与溶酶体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并分享了课题组近期有关线粒体自噬在肝脏损伤和基因小鼠繁殖的前沿研究成果
苏丽萍,医学博士,研究员(正高级)、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课题组组长(PI)。 2001年-2004年复旦大学免疫学系获得医学博士;2005年-200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病理系博士后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授奖项目名单,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马春红教授团队“乙肝病毒及免疫微环境参与慢性炎症和恶性转化的机制研究”成果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证书编号:2017-036)。 马春红教授及其课题组自2002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撑下,以我国高发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研究模型,发现了感染因素调控免疫检查点介导免疫耗竭、诱导慢性炎症重塑免疫微环境以及打破细胞生死平衡导致恶性转化的新基因和新通路,揭示了感染因素和免疫微环境相互作用介导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为肿瘤的诊断及干预靶点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上述工作全部在国内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Gastroenterology Gut J Hepatol Oncogene Cell Death&Diffentiation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10篇代表性论文累积影响因子90.681,累积SCIE他引232次,成功转让发明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