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作
安全口画廊 》香港香港仔田湾兴和街25号 大生工业大厦 3楼 (显示地图) 于这系列近作中,高天恩以静物画探索她对现实的各种构想,将现实画面视为一个被密切观察的世界。艺术家脱离她一贯的人物主题和肖像画,近期转向静物主题,意外地反映了她对荷兰黄金时代静物画的心怡。 刘兆聪一向热衷捕捉日常的浮光掠影,作品从其日常居住的城市出发,引领观者游历不同的都市景观、街角事物的光影印像,当中城市和大自然的景物看似合而为一,但艺术家觉得两者始终有所分隔
郭旭达在大学时代习画,却因为对形体、材质的感动和好奇而逐渐由画家转为雕塑家。移居纽约之后,在经常流连忘返的历史博物馆中观察到不同民族对同一种形体或材料有着相同的感动,因而察觉到似乎人类在本质上存在着某种“共同性”,于是展开了长期的溯源行动,对自然物做各种角度的观察,并加以绘图纪录。他寻找“本质”上的形,长久下来,他在脑海里累积了或片断或不完全的形,然后在相互冲突当中自由地将它们结合,直到形成一个完整而对他有意义的形体,最后着手将之做成陶雕
亚明(1924~2002年),安徽合肥人。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后改名亚明。历任无锡市美协主席,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华东美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香港《文汇报》中国画版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
“乡土油画”自80年代初期鼎盛画坛,以其人文主义的前驱姿态导引了中国当代艺术。以后产生分化,一部分跌入商品性风情画领域而不能自拔,另一部分则沿表现性或表现主义创作倾向渐趋成熟。分析有三:其一是深入农民文化内部,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外部观照,如罗中立、宫立龙近作;其二是倾向于呈现本土意识,从更广泛领域展示中国乡村文明的悖谬与丰富,如贾涤非、任小林之作;其三是借助表现主义语言,在广大荒漠与原始粗犷中寻找人的真实,如陈卫闽、程丛林、段正渠
[画家简介]:缑建明,字白之,号五梅堂主,甘肃天水人。自幼习画,山水习明清诸家,熟于石谷、渐江、黄宾虹。花鸟源北宋院体画,近代师任颐、吴昌硕、齐白石
1. 黄怡-林叶的四季: 在城市生活的孩子林叶,迷离游走小城观察城中物――动物/伪动物,植物/伪植物,在人工与异化的石屎环境中,思索自己与物与人与城的关系。小说书写时间长达八年,烧光一个九十后作家最宝贵的青春,把书写之火燃在新书书页,从文青到作家,从少女到老少女,笔下却是个奇异孩子的视角。董启章撰文推介,曾在香港各传媒及文学奖曝光的42篇林叶小说,必有可观
出生于香港,后移居加拿大多伦多。杨素珊自幼开始学习绘画,在研究学习中国艺术的过程中,个人绘画技巧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她曾留学美国纽约学习美术及电影制作,其后取得香港城市大学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
呼应段建宇近作中所展开的场景、体态、“画中画”的引用和转换、“画中物”的设置以及空间结构的多重性,在欲望与无欲之间、叙事的潜能和绘画语言之间、形象的表演性和绘画本身的行为性之间,段建宇持有高度自觉的意识。她时刻让我们在虚构性和现实、肉身经验之间游移,使得绘画不再轻意可以成为实现欲望或唤起欲望的工具,这也意味着,这些形象和我们最终建立可能是某种深刻的“无欲无求”的关系,因而朝着个体各自深层的渴求展开生命的交流。 在这样富有辩证性的绘画运动中,绘画展开的不再仅仅是关于现实问题的直接揭露,而是在造型语言、图像空间和观者肉身经验之间形成相互角逐的动态关系,敞开了共存所应有的包容,此时,生存内在的基本条件和本原状态有可能如顿悟般浮现出来
书名:《且听下回分解──阿浓谈中国古典小说》 在我写了“中国文化系列”七本后,终于决定介绍一下中国古典小说,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学载体,高度、宽度、深度都渺无边际,有人毕生研究一部《红楼梦》,还未能“吃透”,因此我完全没有学术研究的野心。 我有点像在一次全国性试菜大会上,遍尝京菜、沪菜、粤菜、川菜、湘菜、鲁菜、淮扬菜……把我当时所想、所感、所发现说出来,目的在引发大家也有一试的兴趣。 我做的是每一样试少少,目的正如《吕氏春秋》和王安石说的“尝鼎一脔,旨可知也
只要你识字,都应该读诗。因为诗是文字组成的**成品。只要你读诗,就不能不读唐诗,因为里面有中国最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