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资源
农业水利工程系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2016年8月19-21日,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刘超教授带领农业水利工程系相关教师4人赴武汉参加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承办。本届会议主题为“现代化灌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主要议题包含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变化环境下灌区旱涝渍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现代灌排工程技术与设备、灌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互联网+”灌区信息化、现代化灌区建设理论与实践6个方面
为了完成碳中和方针,当时我国正在推进清洁动力代替化石动力。而在电力行业,煤电将被进一步去产能,清洁动力发电占比将会进步。 现在我国清洁动力发电首要包含: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和生物质发电
为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珍惜保护水土资源意识,11月10日,佳木斯市水务局结合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在向阳区宏胜社区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进社区活动。 上午9时,在宏胜社区佳大D院、新华名苑等疫情防控检查卡点,市水务局下沉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在小区门口悬挂“戴口罩、一扫三查、共筑美好家园”的疫情防控口号条幅,悬挂“保护黑土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水土保持宣传标语条幅,随后在小区门口下沉社区干部和工作人员向途经群众发放《水土保持法》和印有水土保持宣传语的纸抽、纸杯、画册等宣传品300余份,耐心细致向过往群众讲解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水土保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发展”的重要生态治理理念,提高群众主动参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共建绿色生态家园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良好氛围。
土壤侵蚀原理课程是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尤为重要,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和骨干课程。土壤侵蚀原理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文章以川渝山地丘陵区的四川省南部县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文献资料和水土流失实测数据从保护水土资源、防洪减灾、改善生态3个主要方面构建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估算了研究区自然地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2016年南部县水土保持功能服务总价值为4.46×10~4万元单位面积水土保持功能服务价值为2.11元/平方米。其中保护水土资源功能服务价值最大为2.38×10~4万元占总价值的53.39%其次为改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为2.07×10~4万元占比为46.41%防洪减灾功能服务价值最小为87.98万元占比为0.20%
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开发利用海洋的热情空前高涨,海洋、海岸带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由于沿海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仍有大批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产业和重化工业在沿海布局,污染物排海总量和各种开发占用海岸不断增多,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资源衰退、海洋环境污染加剧,重点海域在巨大环境压力下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风险增高等趋势凸显,甚至部分区域承载负荷已处于超载状态,这都严重制约海洋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2003年至今现为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水利水电学院院长。 兼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水土保持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从事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暴雨洪水过程的水循环机理、流域降雨侵蚀产沙动力过程及预报模型、水土资源环境演变与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条 本会以研究发展水土保持学术及水土资源之保育利用增进国民幸福为宗旨。 第三条 本会会址设于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四条 本会组织解散后,其剩余财产不以任何方式归属任何人或私人企业,应归属政府主管机关指定之机关团体
我们希望借助厦洽会平台,把公司代表性产品与创新技术展示给大家。”德立红说,为使此次参展体验**、效果最优、价值最大,如新特别组建了工作小组,从前期规划、宣传动员到展位布置等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据了解,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如新对产品包装进行了改良升级,每年大约可以节省178吨的纸张使用量,并且如新洁肤霸产品也不再提供塑料外壳,每年预计节省了38.9吨的塑料使用量
本报讯(记者钟华)日前,“水土保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47家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代表经过交流研讨,形成了关于水土保持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共识。 共识指出,水土保持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