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神
青山绿水的大内,在平埔族与汉人的拓垦下,形成了今天自然、文化、产业地景都极为丰富的形貌。 平埔族的拓垦-西拉雅社四大社的目加溜湾社(现址在善化市街)有三个支社,其中之一的“新社仔”大约在公元1565年沿曾文溪而上,侵入大武垄社故地的内霄里、拔马二社,并分布于本区今日的头社、呜头、大山脚、烧灰、竹围等地都可发现供奉阿立祖(平埔族西拉雅社的守护神)的公廨,其中呜头、篾仔脚等地的公廨系由头社公廨公,出祭祀仪式、日期、阿立祖(头社的祀神)传说都和头社相同,实为本区珍贵的文化资产。 汉人在大内的拓垦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杨氏家族有九位兄弟,其中的六位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九)随杨氏宗亲来台拓垦,最早从沤汪溪口登陆,同行的其他杨姓宗亲在萧垄(今佳里镇)拓垦,杨氏六兄弟则继续沿着湾里溪(今曾文溪)上行,到现今的石仔濑登陆,老大至老五在现今的内庄垦植,老九则在现今的石仔濑开垦
镇南宫是前镇庄的守护庙,创建于康熙廿一年〈西元一六八二〉,系朱、张两姓先祖自唐山渡台,在前镇拓荒后,就地搭建而成,祀奉文衡圣帝(关圣帝君)为主祀神祇。 朱、张二姓先祖始自结茅为庙祈福求安,以农渔为业,子孙繁衍日盛;因地势低漥,屡遭海潮侵蚀,不堪海水倒灌再三修葺之苦,俟后由乡民集议发起兴建委员会筹备资金,由庄内弟子群策群力热诚捐献,于民国四十二年完成一楼仿古南式砖造新庙。 民国六十年代台湾经济起飞,前镇加工出口区工厂林立,前镇部落涌入大批就业人口,使狭窄庙宇略嫌拥挤,且庙体历经岁月风雨侵蚀梁柱剥落,逐于民国71年3月动土兴建,重建为四楼前后殿两厢房南式雁尾剪粘宫殿建筑,至民国75年间竣工
国内某些大庙的分灵神像炙手可热,分灵出去的神尊愈多,更能确立“宗主庙”的地位。 分灵神像迎回安奉,各庙有不同的仪式,大抵而言,庙方多会要求掷筊,如果掷出圣筊,象征神明已经恩准,但是必须缴交神尊制作工本费才能带回,价格由庙方制定。 台湾俗谚“田头庄尾土地公”,意指土地公神尊在台湾社会处处可见,过去被视为土地守护神,这几年来,造型有了变化,手中多个金元宝,转型成商界财神爷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说法。过去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楚国屈原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农历五月五端午节。但是近代学者的研究证明,端午节的许多活动早在屈原以前就存在了,据宋高承《事物纪源》记载,端午源于春秋时期
本祠万应公、万应婆素有灵感,福佑地方,庇泽黎民,香火鼎盛,原有金炉与庙身略嫌老旧,实不足以彰显神威,重修之议已久,奈因经费缺乏而延迟,迨于民国八十五年(公元1996年)重阳节酬神演戏时,一时不慎被车辆损毁金炉,乃着手予以重建,并将庙身与周围环境整修美化,而今是美仑美化,焕然一新,工程费用共计新台币41万8525元整,人神共钦,今勒石碑纪念。 林太师与陪祀神林太师夫人(虎边) 祭祀活动: 农历9月9日为林太师圣诞千秋日庙方则固定在农历9月10日为林太师祝寿(因为庙方无固定基金.为省演戏经费.农历9月9日有中坛元帅与玄坛真君还有临水夫人等神明圣诞日所以演戏费用会加成且常请无戏班.改成9月10日演戏祝寿庆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