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芯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寒旱所),是按照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战略布局要求,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原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原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根据学科定位,机构调整,研究领域交叉融合等原则整合而成。 几十年来,经过几代科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开拓创新,寒旱所创建并发展了冰川学、冻土学、沙漠与沙漠化学、高原气候与环境动力学、对流风暴和雷电物理学、寒区旱区水文学、寒区旱区生态学等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研究领域;并在山地冰川冰芯与寒区环境、极地雪冰与全球变化、冻土理化特性与地下成冰理论、冰土工程与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环境变化、风沙物理、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寒区旱区水文水资源、干旱区生态环境建设、青藏高原气象、高原与干旱气候形成机制、边界层物理、大气电学和寒区旱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学科。目前,寒旱所已承担国家“973”、“863”、国家攻关、重点基金及国家地方的其他科研项目3000余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二等奖18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70余项
二氧化碳是一个颇负盛名的温室气体,科学家利用冰芯中的气泡测得过去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后,发现它与温度有极高的相关性。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至大气当中,这可能导致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因此如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移除,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挑战。 如果这句话真的正确的话,我们是否就不需要担心全球暖化的问题呢? 纵观全球海域,有一些区域具有“高营养盐、低叶绿素”(high-nutrient low chlorophyll)的特色,包括:南极海、赤道太平洋及亚北极太平洋
记者10月15日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将于11月3日从天津出发奔赴南极,这将是“雪龙”号首次到访天津,在天津期间将向公众开放。 据悉,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共有219名考察队员,将执行“一船三站”的科学考察任务。其中,长城站度夏科学考察任务共13项,包括海豹行为谱及栖息地状况研究、南极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研究、南极地衣菌藻研究、长城站浮游生物调查等;中山站度夏科学考察任务包括艾默里冰架野外调查、达尔克冰川动力学研究、拉斯曼丘陵典型湖泊研究、极地机器人系统现场考察等6项
根据英国《自然·气候变化》1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通过构建百年来的数据,发现南极降雪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缓了20世纪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率。这一发现凸显了南极冰盖在调节海平面的长、短期变化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全球海平面正在上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气候变暖,较温暖的海水占据了较大的空间,且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加剧,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