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technology
姚思宇,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和2014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2015-2019年在美国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纳米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以纳米级为尺度的科学技术,其主要特征是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能与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并正在向光电子、信息技术、环境保护、能源技术、空间应用等高技术领域渗透。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面貌,而且也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0
陈雪莲,1982年生,博士(后),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半导体纳米材料、贵金属纳米材料及其复合物、水基高分子涂料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及原位表征方法的开发等方面研究工作
报告时间:201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9:00 丝蛋白作为生物材料展现出优良的生物、力学、可降解特性,被广泛用于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将其与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可制备出组织细胞外基质的仿生纳米纤维拓扑结构,通过与功能纳米材料结合可获得具有力学、电学特性的功能性生物材料。本报告我们将介绍如何构建具有仿生结构的丝蛋白纳米纤维支架以及在组织工程血管和心肌补片应用中的潜力
孙伟研究员于2008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孙伟研究员的工作集中于超小节点碳基高性能器件的大规模加工制备与3维集成。通过使用导向组装结构、特别是三维核酸自组装体、作为结构模板,孙伟研究员规模化制备了由碳纳米管、金属纳米颗粒等无机光电纳米材料取向排列形成的高精度2维、3维架构
普诺赛公司致力于为广大药物研发,疫苗研发企业,医院,高校等科研机构工作者提供常用实验细胞系(cell line)、肿瘤细胞、正常细胞、 耐药细胞、细胞株等。在库所有人源细胞系提供STR鉴定报告及服务,鼠源细胞系提供种属鉴定或STR鉴定报告。细胞自引种在库传代次数5代以内,代次低,状态好, 活性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技术评论》杂志日前评出了2015年度35位35岁以下的科技创新俊杰(35 Innovators Under 35)。这些入选者来自计算机、通信、生物医学、商业领域,作为发明者、企业家、开拓者等。 杂志认为,这35名入选者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同时,他们也代表了当下最重要的新兴技术
锰系纳米磁共振造影剂是近年来纳米医学和分子影像领域研究的热点,唐群研究员继首次报道了超高弛豫率的KMnF3造影剂后 又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其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血液半衰期、溶血凝血性等毒理学与相容性,为其可能的临床基础提供了重要数据。该造影剂显示了良好的毒理学特性与生物相容性,同时实现了对胶质瘤的被动靶向成像。文章被Nanotechnology(2014 25 155101)接受发表,这也是该研究组在磁共振造影剂研究中的第三篇一区类的研究论文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研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石墨烯晶体管,在其中电子可借助隧穿和热离子效应,同时从上方和下方穿越障碍,并在室温下展现出高达1×106的开关比率。 石墨烯晶体管获得较高的开关比率一直难以实现,而有了高开关比,以及其在柔性、透明基板上的操作能力,新型晶体管能够在后CMOS设备时代占有一席之地,并有望达到更快的计算速度。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学者走上了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记者8月8日查询发现,湖南大学官网近日更新教师信息显示,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李晟曼的官方简历显示,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