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m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被授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博士后奖学金 ,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Prof. Andy Mccammon 院士组做博士后研究。拥有二十多年的研发经验,曾先后在美国阿斯利康制药公司、保诺科技、贝达药业,成都先导和北京深度制耀等跨国药企,生物技术和AI新药研发企业担任药物设计和研发高管,主持和参与的药物开发项目达50余项,在J.A.C.S和J.Med.Chem. 等刊物发表论文和专利30余篇,是多项临床新药研发和一个上市药品的发明人
光纤微结构如光纤光栅、微纳光纤等器件,在信息感知与调制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巨大的应用潜力。一方面通过集成不同光纤光栅或其他光纤结构,形成新型光纤光子器件,实现高灵敏度多参量的传感测量、偏振调制、法诺共振线型产生与调制等;另一方面,借助低维纳米材料与光纤倏逝场相互作用,或材料自身的非线性效应,调制不同模式的光谱特性和偏振特性,提高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能力、实现全光调制和波长转换等应用。 报告人简介: 姜碧强,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盟玛丽居里学者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峰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特聘研究员王敏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光催化生物质氧化重整制备一氧化碳的新方法,实现了多种生物质多元醇和糖类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高速率转化到一氧化碳,为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开拓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化学》(Chem)。 一氧化碳作为合成气的主要成分,是费托合成等现代化工工艺的重要下游原料
薛丁江,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主要从事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2013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3至2015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唐江 教授);2018至2019年在多伦多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合作导师:Prof. Edward H. Sargent)。目前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 (4篇),Adv. Mater.(2篇),Adv. Energy Mater.,Chem. Mater.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负责人。针对免疫反应可视化研究的重大需求,致力于发展多分子并行检测、活体靶向标记和多层次光学成像新方法。建立的免疫光子学新技术新方法已应用于肝脏免疫、肿瘤免疫、皮肤免疫和神经免疫的可视化研究
氢能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当前“碳中和,碳达峰”大背景下,发展优良的光催化材料实现水制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团队青年教师王元成博士作为文章的第一作者自入职以来一直从事新型二维高分子催化材料研究,此前他巧妙地利用两步法的策略,成功制备了一种绿色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的二维高分子光催化材料(J. Am. Chem. Soc.2020 142 5958-5963)
8 月 30 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周二,韩国动力电池企业 LG 化学(LG Chem)表示,将在韩国首尔以南约 75 公里的忠清南道建造第四座碳纳米管(CNT)工厂,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电池市场。 外媒称,这是该公司为了在以电动汽车电池材料为重点的全球碳纳米管市场上获得更多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该公司表示,该工厂的年产能将为 3200 吨,预计于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并将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运营
薛丁江,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青促会会员,主要从事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2013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3至2015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合作导师:唐江 教授);2018至2019年在多伦多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合作导师:Prof. Edward H. Sargent)。目前以第@ 一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 (4篇),Adv. Mater.(2篇),Adv. Energy Mater.,Chem. Mater.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张培成,药物化学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基于传统功效的常用中草药物质基础及活性先导物的发现与合成。近年来,分别对灵芝,红花,红景天,甘草,山楂, 连翘,野菊花,苦参,虎杖,川芎,朱砂根,丁公藤等中草药活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2000余种天然产物,其中500余种为新化合物,部分化合物不仅具有新颖的结构,而且显示出较好的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药理活性,具有开发前景
近日,我室超分子光化学组在模拟唯铁氢化酶的合成及其光致产氢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3193-3197。 这项工作首先解决了化学合成铁氢化酶模拟化合物的水溶性问题,并首次在纯水相中构筑了以水溶性铁氢化酶模拟化合物为催化剂,CdTe量子点为光敏剂,抗坏血酸为质子源及电子牺牲体的光催化产氢体系,研究了体系的产氢行为及光敏剂到催化剂的光致电子转移过程。该体系具有优异的产氢效率及稳定性,在人工模拟铁氢化酶光致产氢领域中该体系的产氢效率(TON值)为目前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