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
《美术研究》创刊于1957年,为中央美术学院学报,中文社会科学CS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美术研究》是一本全方位探索高等美术教育和美术发展规律的专业学术刊物。立足于中外美术史、美术理论与批评、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研究,关注国内外美术发展的学术成果与趋势,推介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创作及史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4月14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冯民生应邀来我校艺术学院交流,并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观念与表现”西方美术史经典解读》的专题讲座。 冯民生教授是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与艺术设计分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陕西省油画院副院长。作品参加全国第八届、第十届美展等全国美展多次,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
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高级艺术顾问。荣获玉雕“金状元”称号。 于泾于1976年毕业于上海玉雕厂技校,在此后的30年间,专业从事玉雕工作,在雕刻技巧和艺术表现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仅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玉雕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写实绘画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写实绘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壮大,历经500年的辉煌,产生了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和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在20世纪之前,整个一部西方美术史就是写实绘画的历史,这一点人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
“当劳申伯格的展览进来,在当时语境下,大家都把它当成现代主义艺术,当成达达艺术,当成破坏性的艺术,甚至只把它当成反抗的艺术,就是觉得很痛快。大家原来看到美术馆都是展官方绘画、主题绘画,突然放一堆垃圾也可以当艺术品,大家最多就把它理解为达达艺术,而没有理解它的思想背景,没有理解它的结构主义的力量。所以这个展览当时是误解最大的,大家看到都很开心
为了从考古学上探究三韩时代(大致是中国的秦汉时期、日本的弥生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考古学视角下三韩时代的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17年9月22日在韩国釜山博物馆举行。这次会议,是由韩国釜山博物馆和日本长崎县埋藏文化财中心联合举办的,当地文物考古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市民计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韩日专家集体讨论 会上,中日韩三国的4名学者先后作学术报告,分别从陶器、铁器和铜镜等方面就当时东亚地区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日本江户时代画家伊藤若冲(Ito Jakuchu),人称“奇想画家”,作品具有高度严格的写实性,但与此同时又有着大胆绮丽的幻想氛围,因此在日本美术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2016年是伊藤若冲诞辰300周年,东京、京都等地的重要美术馆都举办了大型纪念展,而本展是京都国立博物馆(Kyoto National Museum)的特集展,介绍大型展览中难得一见的一些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伊藤若冲的魅力。 比如,虽然伊藤若冲的花鸟画非常知名且作品数量较多,但事实上他也留下了少数人物肖像画,其中发挥了多样的表现手法,包括精细的描绘与强有力而大胆的笔墨等
4月28日至6月28日,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总策划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的传奇”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大雅宝胡同甲2号”系列展览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为观众讲述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一页,为回溯那段历史提供了鲜活的文化现场。该展曾先后在香港会展中心、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均获得广泛好评与支持
后就职于福建工艺美术实验厂,专业从事寿山石雕设计创作。 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宝玉石协会顾问。 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本校视觉艺术科课程依学校及本科目标有系统地设计及安排各种的创作类别及艺术欣赏课题,让学生掌握视觉语言,并适切地以视觉形式去表达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以及欣赏与评价不同的艺术表现,籍此发挥个人的艺术潜能、建立个人的价值观,及对世界或不同文化的多元观点。 1.透过积极参与视觉艺术的评赏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意及想像力。 2.学生学会利用视觉语言、不同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物料和技术进行视觉艺术的创作,并在过程中,发展沟通技巧及培养不断探索和试验的正面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