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委
2020年12月5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红外自由电子激光能源化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号楼报告厅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院士、厦门大学孙世刚院士、国家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以及来自研究中心相关领导、中心成员,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基于可调谐红外激光的能源化学研究大型实验装置”项目建设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领导、项目组成员参加了仪式。仪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封东来教授主持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第265期“双清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与政策局共同主办,主题为“全景信息感知及智慧电网”。论坛主席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程时杰院士、国家电网公司陈维江院士与清华大学何金良教授共同担任
澎湃新闻曾报道,1月12日,记者在中国知网查询到,徐中民所著的两篇研究“导师夫妇”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I):理论框架与集成实践》,发表于2013年第5期《冰川冻土》期刊。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篇论文内文均提到,该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 《2020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决定(第一批次)》显示,自然科学基金委在2020年上半年克服新冠疫情影响,持续深入开展科研诚信建设与案件查处工作,召开了2次监督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对若干科研诚信案件进行了审议,并经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务会议审定
(原名:浙江省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管理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96年,以质量管理、标准化工程和知识产权管理为研究特色,目前主持承建了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2016年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A类)项目,并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质量科学与标准化工程”二级学位点。经过近20年的建设,在特色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2009年至2011年获得“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66所高校中,排名为第17名,在一级硕士点学科中排名第一;各类学科排行榜中接近前30%(引自《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
魏老师本科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学士,硕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曾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奖学金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在香港攻读教育学硕士期间,深入学习并实践了多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如探究式教学、任务式教学等等。她热爱中西方文学,专业基础扎实,熟悉IB教学理念,曾就职于香港IB国际学校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 2014年12月9日下午,应科技产业处、院士办公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工程学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毅教授在校本部图书馆西会议室做了题为“去耦合同步优化热电性能的思考—提高热电效率的新机遇”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书记颜事龙教授主持
陆正飞,男,1963年11月生于江苏海门,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及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会计研究》和《审计研究》编委等学术及社会职务。多次赴美国西北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访问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为进一步加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经研究,现将申报2023年教师进修计划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教师进修培养是提高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年度培训计划要以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需要为基础,以团队建设、教师职业发展为动力,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培养方案,推荐优秀教师参加各类的培养、培训,为学校快速发展、实现“更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定向培养教师攻读电子信息类学科方向博士学历学位和国家专项计划
张关心,研究员,研究领域:有机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自组装及其性质研究。到目前为止在包括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5篇。2009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并于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武汉12月20日讯(通讯员 王潇潇 记者 张晨)12月20日11时3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执行“一箭九星”发射任务,其中包括由国家立项、高校牵头的技术试验卫星“天琴一号”。这是国内高校首颗由国家立项面向未来引力波空间探测技术试验卫星,其成功发射意味着中国酝酿近20年、且于5年前正式推出的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正式进入“太空试验”阶段,中国人自己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方案距离实现又推进了一步。 “天琴计划”是中国科学院罗俊院士2014年3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提出 ,2015年7月在中山大学发起的一项科研计划,中山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组建研究小组开展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任务的预先研究,制定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提出“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