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研究员
1988-1993年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1991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 1990年、1992年度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6月12日,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张宜红副所长、张任之副研究员等一行人,在市发改委的陪同下,到新余市开拓劳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调研企业用工情况。 作为本市规模较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江西发展战略研究所张副所长认真听取了我司在疫情期间为企、事业单位解决招工、用工等问题。其中企业招工情况上,我司在疫情期间共服务20余家企业,劳务输出人员500余人;用工情况上,我司为单位处理工伤亡事故共60多起,劳务纠纷20多例,张副所长表示肯定,并询问我司目前碰到的问题和困难,现场给予解答
由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华传媒与比较传媒研究中心( Centre for Chinese Media and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主办的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SCI)英文学术期刊,于2017年第1期发表了姬德强副研究员的专著《数字化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政治经济学》一书的书评。 书评介绍了该书的内容框架,肯定了研究的视角和创新性,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_visitcount?siteId=91&type=2&columnId=3803
擅长: 对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治理疗脑血管病偏瘫后遗症、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方面有独到的经验,独创头痛奇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1988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注重应用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对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针灸治理疗脑血管病偏瘫后遗症、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方面有独到的经验,独创头痛奇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薛一苹研究员,致力于研究神经细胞形态生成的分子机制,并借由形态调控的机制探讨神经发育及退化等相关疾病的成因,获颁第15届永信李天德医药科技奖“卓越医药科技奖”。此外,本院生物医学研究所胡哲铭助研究员及分子生物研究所陈俊安副研究员,则荣获旨在鼓励45岁以下杰出医药科技研究人才的“青年医药科技奖”。 而本院李志展、庄育嘉(以上两位皆为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陈刚健(生物化学研究所)等3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则获颁“杰出论文奖”,鼓励其在就学期间的研究发现
野外台站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野外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体系、科技平台体系和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杭州茶树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杭州茶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杭州茶树资源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从2005年开始,先后由农业部、科学技术部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命名。试验站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依托,以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为基地,重点开展茶树种质资源长期、定点野外观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保护、整理和鉴定评价;2)茶树起源演化和分子系统学研究;3)基于表型和DNA标记的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研究;4)茶树特异资源发掘和种质创新利用;5)基于基因组学的功能基因发掘和利用
该团队研究了1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在玫瑰种植、加工和浸泡过程中的残留行为、加工影响因素的内在规律。明确了农药在玫瑰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规律,比较了不同加工方式对玫瑰中农药膳食摄入风险的影响,确定了浸泡过程中农药转移率的影响因素。结合农药代谢和归趋特点,分析了不同浸泡条件下茶水抗氧化能力与农药残留对玫瑰花茶营养品质和安全性的综合影响
副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现任河南省癌症中心主任,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河南省肿瘤防控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肿瘤预防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综合防控研究,主要开展恶性肿瘤的流行趋势动态监测、肿瘤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技术研发与人群应用推广、早期肿瘤诊断方法研发等方面的工作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省部共建重大项目等10余项科研课题,主编专著5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诸多高水平论文
担任副教授且任现职以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者,可申报五级副教授岗位: (1)教学工作:主讲或参与讲授一门本科生课程,总课时不低于200学时(含实验、实习、指导毕业论文以及教务处认可的其它课时),教学效果评估达到B级及以上,教学水平评估合格。 ①主持1项国家级项目(不包括青年项目和短期项目);或主持1项单项到账科研经费30万元以上的省级重点项目;或主持1项单项到账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横向项目;或累计到账科研经费150万元以上;且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本学科领域顶级或一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篇。 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或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国家级奖项;或作为完成人之一,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或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前三)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9年10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胡洪平博士应邀来到声学所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报告会由中科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余紫莹副研究员主持,相关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胡洪平博士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压电结构与器件、声光耦合理论、智能结构与振动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