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
作者:篮球比分雷速 文章来源: 2009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日拉开了帷幕,其中科技创新体验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举行。本次科技体验活动汇集了中国科学院京区21个科研机构和全国30余个一级学会的特色体验内容,集中展示国家科技创新成就。两天的时间合计有两万多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前来奥运村科技园参观
曾毓群博士,男,福建宁德人,1999年,作为主要创办人之一,创办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现任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固态离子协会理事,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中心学术委员,华南锂电论坛专家委员,广东科技杂志顾问,东莞城市经济研究员,福建省政协委员。2005年作为科技专才被香港引进,为中国锂电重大贡献者(与王传福、杨裕生院士一同获得),建国六十年东莞六十位人物,2009年东莞十大经济人物。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度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鼎湖山站数据资源包括: 1、统一方法、仪器、技术规范等获取的长期联网定位监测的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数据(1999年开始,CERN、CNERN),大部分在鼎湖山网站上网共享;其中气象数据也由大气物理所上网。 2、时空连续的传感器网络数据:水气通量数据(2002年、2014年、2018年三套,ChinaFlux,通量网有部分数据上网)、大气本底站数据(2003年开始,大气物理所提供上网)、小气象站等,本网站主要提供元数据查询; 3、研究数据(实验样地数据、学生上交数据、研究专题如碳专项课题数据(2011-2016年)等,少部分上网,主要提供元数据查询。 4、各种本底资料(1956年开始)、购买或收集数据等,少部分上网,主要提供元数据查询
11月11日,第二届核电数字化博士生论坛主论坛在连云港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核学会、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指导,核学会数字化与系统工程分会主办,江苏核电、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 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当其时,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及产业正在不断壮大,成为以“两个构建”为重点任务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的核心驱动和关键内容
近日,由公司牵头编制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成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重器,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医学成像大设施)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0个优先建设项目之一,是北京大学百年历史上首个大设施项目,将提供革命性的研究手段,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进而破解生命与疾病的奥秘
当地时间13日,美国独立研究机构“伯克利地球”发布一份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的空气污染平均每天致4000人死亡,占中国总死亡人数的17%。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庚辰14日对《环球时报》说,不可否认,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仍比较严峻,但对于这组数字,他持保留意见。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报告作者分析了中国约1500个地面监测站4个月的每小时数据,然后用世界卫生组织采用的模型计算相关疾病的代价
为适应凝聚态物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需求,探索在纳米尺度下凝聚态物质的变化规律、新的物理性质和可能的应用领域,促进国家在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物理所微加工实验室于2002年底建成并开始面向所内外提供技术服务,促进物理所科研工作的进展。特别是成为国家纳米中心协作实验室后,她已发展成为面向所内外和院内外的全国性的技术服务平台,正逐渐成为国内微加工技术、学术和人才的交流中心。 微加工实验室作为公共技术平台,它的主要任务是:适合于在纳米尺度上凝聚态物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多样性要求;以积极灵活的方式服务于物理所所内的研究课题和国内其它研究单位,并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促进物理所及我国的基础物理与应用物理研究,促进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成为国内微加工技术与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陈润生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非编码RNA的系统发现和功能研究;(2)非编码RNA与各种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等)的相互作用;(3)构建由RNA和蛋白质共同实现的典型pathway或生物网络。 现根据工作需要,诚聘细胞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副研或研究员一名助理研究员一名。福利待遇参照生物物理所标准
应崇福(1918.6.15-2011.6.30),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声学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创建者之一、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超声学研究和检测超声等诸多超声应用的开创者之一。 应崇福,1918年生于祖藉浙江宁波,1940年毕业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44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40-1941以及1943-1948任教于华中大学物理系,1951-1955在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进行超声学研究工作,1956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继续超声学研究,先后在物理所、电子所、声学所任研究员,曾兼任室主任、副所长
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随着“纳米热”的兴起,准一维纳米材料这一名词不时出现在有关科技报道当中,究竟什么是准一维纳米材料呢? 准一维纳米材料是指在两维方向上为纳米尺度,长度为宏观尺度的新型纳米材料。这种材料研究历史接近30年,早在1970年法国科学家就首次研制出直径为7纳米的碳纤维。1991年日本首次用高分辨电镜发现了碳纳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