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储局接连加息,在当地生活的物业投资者早已承受供楼开支加大的压力。虽然香港近年未有跟随美国加息,惟市场预示港息势于9月上调,息魔随时杀到。究竟两地的物业投资者有何方案应对息魔?早年又如何乘着楼市升浪建立物业小王国?
8月初,香港银行群起调高按息,三大发钞行上调同业拆息按揭(H按)的锁息上限(俗称“封顶位”),即实际按息加至2.35厘,加幅介乎0.1至0.2厘。最优惠利率按揭计划(P按)的息率则上调至2.25厘。不过港息一直未有上调。
事实上,由2015年底至今,联储局已加息七次,联邦基金利率由0至0.25厘,上调至1.75至2厘。市场预期,美国9月加息机会高达约九成,料香港银行会跟随加息步伐,正式步入加息周期,届时业主的供款压力将会增加。
美国的按息多年来一直较香港为高,当地有女性物业投资者一直挨贵息,6年间按息由3.5厘升至5厘,但仍有方法与丈夫合力变出七个物业。
90后的Kristin在香港出生,中二时随家人移民美国,现于药厂任职工程师。她称,自小跟家人学投资,他们一直灌输买砖头保值的道理,故她在大学毕业时,决定买入人生第一层楼作投资,自己则仍与家人在旧金山海湾居住。
她认为,首次投资应要选择个人较熟悉地区,而旧金山的家庭对三房户需求甚高,加上当时楼价仍低水,具升值潜力。她在2012年以24万美元购入一幢三房独立屋,连前后花园。事实上,当地业主偏好选择以一次过现金交易的买家,因申请按揭手续繁复。由于有数名买家对独立屋有兴趣,家人建议若要突围而出,宜以现金付款。有见及此,她向银行申请延迟贷款,这种方式可让买家先付现金购入物业,收楼后再申请按揭贷款。
对于刚毕业的职场新鲜人而言,申请贷款确有难度,幸当时美国经济低迷,银行对于贷款批核的入息审查较为宽松,而当时贷款利率为3.5厘。最后,她成功申请并先以现金购入物业,之后以2000美元出租,账面回报达10厘,扣除业主每年要缴付市值1.5%的物业税以及按揭息率后,回报仍达5厘。
除息率上升外,赚取租金收入时亦要考虑通胀因素,故她每年会加租约5%。回想当初开始还贷款时,她指确要“悭住使”,如上班会带三文治,有时同事邀请她一同出外吃饭,她会找借口推却,只为悭钱继续买楼。
她指,现时与丈夫共持有七个物业,全数租出,租金收入足以抵销供楼开支,但若美国未来数年续加息,租金加幅或未能盖过供款。
她认为美国楼价已到顶,贸易战令经济不稳,宁愿沽出部分物业先行套现,待楼市下跌及市况明朗化后再入市。暑假及准备开学的月份属全年楼市交投最活跃时期,故两夫妇最新沽出邻近大学区的两房户,套现近400万港元,但仍有七个物业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