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品编码(International Article Number),即欧洲商品编码(European Article Number EAN),原来只是欧洲范围内商品,而现在已是全球范围内产品交易的商品代码。为了适应读码器辨认的需要,这些代码又被做成大家熟知的条形码。

另外,日本于1978年在EAN的基础上开发出“JAN码”(JANコード,Japanese Article Number)。

【EAN有8位数字和13位数字之分】

8位的EAN是专门为小商品设置的代码,所以其组成部分和13位EAN是不同的。

国家代码只能代表包装该项商品的厂商所在国家(地区),并无法表示出原始生产地。未在下表出现的数字,乃是针对未来使用而保留。

美国依据1970年IBM乔治·劳雷尔所开发12位数字的通用产品代码(Universal Product Code,缩写“UPC”),在1973年制定为标准,后来重新改划为“UPC-A”[2][3][4]。一年之后,为了和美国能协调一致欧洲也指定了一套类似的货品代码体系。1977年建立了欧洲货品协会European Article Association,其组织成员覆盖了全球98个国家。为了综合美国和欧洲的产品代码,设在美国的“均匀码理事会”(Uniform Code Council UCC)把现今使用的EAN称为EAN·UCC。

1981年,EAN已发展为国际性组织,改名为国际商品编码协会。

2005年EAN正式更名为GS1(Global Standard One)。 2005年1月1日起北美洲实行EAN-13的货品代码。

一位数字由两条明线和两条暗线来定义。

四条线段以最细的一条为标准,分别有一倍、两倍、三倍、四倍四种粗细。

同时一位数字的四条线段加起来的粗度正好是标准线段(最细线段)的七倍。

每位数字都有两组代码对应,分别称作奇数代码和偶数代码。这两组代码分别是镜象对称的,用数字1、2、3、4来表示的话就是:

所以,范例的校验码是 9,完整的国际商品条码为 490-8569-219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