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着Google的吴军,写个系列文章,分享一下自己的积累。我这里写个What’s behind Hope Spring,将自己在做《希望泉杂志》技术一年多来积累的东西整理一下。也希望对技术部其他同学有所帮助。
这一篇主要写的是《希望泉》页面中用到的流量统计代码。
在06年8月之后的《希望泉》页面代码里你总能找到类似以下的一段:
这段代码使用的是Google Analytics的统计服务。只要申请一个Google Analytics的帐户,在页面上放置这样一段代码,就可以实现相当完善的流量统计服务。每天的访问量多少、读者都是来自哪个地区的、他们都看了哪些页面、读者是从哪个网站找到《希望泉》的……在Google提供的控制台上,这一切都一目了然。
另外,如果你对比一下各期《希望泉》这段代码出现的位置,就会发现最近几期《希望泉》中这段代码是放在页面最下端的,而以前很长时间这段代码是被放在代码头部head标签之中的。这主要是为了改善读者体验:
对外部javascript的引用如果出现在head之中,浏览器(尤其是IE)会试图在渲染页面之前加载这个外部文件,而Google Analytics的服务器在国外,加载速度比较慢,于是降低页面的显示速度;而把它放在接近 的地方,页面在加载这个外部文件之前就已经渲染地差不多了,即使没有执行这段代码,他们也已经可以阅读其中的文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