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的大内,在平埔族与汉人的拓垦下,形成了今天自然、文化、产业地景都极为丰富的形貌。
平埔族的拓垦-西拉雅社四大社的目加溜湾社(现址在善化市街)有三个支社,其中之一的“新社仔”大约在公元1565年沿曾文溪而上,侵入大武垄社故地的内霄里、拔马二社,并分布于本区今日的头社、呜头、大山脚、烧灰、竹围等地都可发现供奉阿立祖(平埔族西拉雅社的守护神)的公廨,其中呜头、篾仔脚等地的公廨系由头社公廨公,出祭祀仪式、日期、阿立祖(头社的祀神)传说都和头社相同,实为本区珍贵的文化资产。
汉人在大内的拓垦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杨氏家族有九位兄弟,其中的六位兄弟(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老五、老九)随杨氏宗亲来台拓垦,最早从沤汪溪口登陆,同行的其他杨姓宗亲在萧垄(今佳里镇)拓垦,杨氏六兄弟则继续沿着湾里溪(今曾文溪)上行,到现今的石仔濑登陆,老大至老五在现今的内庄垦植,老九则在现今的石仔濑开垦。因此大内杨与佳里北头洋(杨)都是二区的大姓。
杨氏六兄弟中的老大名杨内,住的村庄叫“内庄”,意思是“内的村庄”,老九名杨石,其开垦的地方为曾文溪边的河川地,溪水易泛滥而成为“濑地”,因此称之为“石仔濑”,当他人问杨石要去那里时,他回答要去“大仔内仔那里”,久而久之内庄就叫做“大内”。
郑氏统治时期郑成功改台湾为安平,设一府二县,总名东部,本区隶属天兴县,永历十八年,改东都为东宁,改二县为二州,本区隶属天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