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大学生而言不但影响上课,亦影响其支付学费能力。不少大学生出身基层,除了家人资助外还要兼职交学费,部分毕业后仍要偿还贷款,难以再进修。疫症下百业萧条,亦影响学生家中经济能力,有毕业生更未能找到工作。近日多间大学校长及管理层捐出薪金,协助受影响学生。科大容许财政困难学生延迟缴学费,浸大亦为有需要学生提供紧急支援;政府也应研究如何多走一步,支援这些学生,长远亦要减轻学费对大学生的经济负担,纾解年轻人怨气。

近年不少青年组织调查显示,学费压力成为大学生的最大心理压力。政府对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一直被指不足,虽然政府有向合资格院校开办的全日制、经本地评审自资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提供每年三万元免入息审查资助,但申请者需于中学文凭试四个核心科目考获“3322”,同时又未被本地任何一间资助院校取录,方可获得三万元学券优惠,受惠大学生有限。即使对合资格的读自资学位学生而言,仅三万元学劵仍是微不足道,例如修读高级文凭,两年的学费已近十多万。

不少出身基层的大学生也有向政府申请贷款。 政府既然已因应疫情推出“防疫抗疫基金”,推出“保就业基金”以财政支持企业营运;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是否也可考虑制定适当拨款,直接为他们支付大专院校学费,或减免其学费贷款?

去年施政报告曾提出“指定研究院修课课程奖学金计划”,为就读指定创新及跨学科自资硕士课程的优秀本地学生提供学费资助。有关计划只提供予本地生,回应了大学生对于计划会被内地或其他地区的“过江龙”囊括的忧虑。但计划预计为期五年,且只会有4500人可受惠。既然大量毕业生因疫情未能找到工作,政府大可于本届计划大幅扩大资助人数,为香港培育更多具深入及跨专业知识的人才,配合香港经济迈向多元发展。

近年社会运动不断,当中不少参与者都是年轻人,除了政府施政失误,也因为失去上流的信心,对前途感迷茫。若政府主政者能趁着疫情,表现出对年轻人的关怀,推出相应措施,将有助增加年轻人对政府好感,有利政府施政及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