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昨天在佛光山“星云人文世界论坛”分享他的文学梦,并和星云法师、天下文化创办人高希均对谈;莫言说,之前写作多是批判社会,50岁后则开始想动笔反省自己,因为“人要了解自己才能理解别人”。 “第2届星云人文世界论坛”昨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大觉堂登场,主题是“看见梦想的力量”,由莫言、高希均、星云法师分别谈文学家、经济学家及宗教家的梦想,不少大学校长到场聆听,加上场外视讯转播共吸引2000多名听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说: 去年领到诺贝尔文学奖,才觉得这个奖没想像中重要,但获奖对他是起点也是压力,他下一步想从外转向内、开始写自己,却很担心外界对新作的评价,“我觉得想写好还不能太认真,有时要放空才能写出好作品!” 莫言回忆童年生活很苦,作梦大概都和粮食有关,只想着要吃饱,后来听说写作能赚很多稿费,便想要当作家,尽管他小学五年级之后便辍学但一直没放弃阅读,到处设法借书,甚至要帮邻居推磨才能借本《封神演义》来读。

( 当天人潮真的很多..签书会还排了很长的队伍..... )

他26岁那年首篇创作小说获刊登,“喜悦心情不亚于得诺贝尔奖”,但那时只模仿当红的故事写法,直到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他将梦境结合童年经验,从此开创出自己风格,创作题材简直俯拾皆是,写作速度更是飞快。

莫言表示,之前媒体总问他认为自己能否得奖?现在他好像放下沉重包袱,对作家而言~比得奖更重要的是:作品能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来阅读。

莫言得到诺贝尔奖后这次是首度来到台湾,昨天更把首场公开演讲献给佛光山,星云特别致赠墨宝,写着“莫言说尽”;星云解释: 说尽即是无尽,代表还有无限可能,祝福莫言写出更多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