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地的研究数字,香港现时大约有10万名60岁或以上的长者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等脑退化症,预计随着人口老化,30年后患者数目会增加3倍。脑退化症不但令患者记忆衰退,更会逐渐影响自我照顾能力,令身体走向衰败。由于它潜伏期长达10年,如何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成了学术界研究的方向之一。
其中,一些情绪病的症状为研究提供了线索。
最近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指出焦虑症状与大脑内β类淀粉蛋白水平有一定关连,而这类β类淀粉蛋白正是被认为是引致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元凶,由于它们堆积于脑神经细胞上成硬块,导致细胞坏死而引致脑退化。
研究人员邀请了270名年龄介乎62至90岁、居住于社区中的长者进行研究,他们参与研究时认知能力均属正常,并无明显的精神或情绪问题。研究人员会定期为他们进行脑扫描及问卷调查,以评估是否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及抑郁症等情绪病。整个调查研究为期5年。
研究人员发现,随着焦虑症状增加,虽然长者的认知能力仍然正常,但脑内β类淀粉蛋白水平却上升。研究人员由此推测,持续恶化的焦虑及抑郁症状,很可能暗示阿尔茨海默氏症已暗地里潜伏。
究竟长者出现情绪病是否真的脑退化症的先兆,当中关系如何,仍有待科学界更多研究去证实,不过即使没有脑退化症—或者仍未发病,我们也应该多关注长者的情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