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师堂教育教您如何与孩子建立非常友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自我中心论》中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道理从来不是靠说明白的,而是要孩子自己觉知的。
另有心理学研究表示: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
一个人能够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前几天,微博上有一则关于“大S霸气怼汪小菲”的热搜。
起因是在外工作的大S得知台湾地震,第一时间打电话关心家人。
听到3岁的儿子用萌萌奶音说自己被吓哭,大S立刻送上亲亲安慰。
不料电话那头传来汪小菲的指责声:“你有哭?你一个男孩子,地震有什么好哭的?”
虽然一众网友都在心疼汪小菲家庭地位低,我却忍不住要为大S点个赞。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曾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大S在与儿子寥寥几句的对话中,是关注和聆听,更是共情和理解:
——积极共情,关注孩子当下的感受和情感需求;
“妈妈给你亲一个”
——安抚情绪,包含对孩子脆弱的接纳和理解;
“你害怕的时候,就把魔法亲亲放在你的胸口”
——引导孩子走出恐惧,建立美好情感连接。
低情商的爱,才讲道理;
高情商的爱,是我感受着你的感受。
当他只是需要一个拥抱时,千万别丢给他一堆冷冰冰的道理。
当我们遇到事情,先与孩子共情,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想法。
或者用抚摸、轻拍、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建立情感连接,
在孩子感觉到自己被接纳之后,再循循善诱,孩子会更愿意接受。
当然,最有效的教育,不仅要言传,更重于身教。
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不是我们给他灌输什么,而是他能从我们身上看到什么。
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嘴上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孩子自然就能明白道理。
“做父母最难的,其实不是主动去教孩子什么,而是能主动不教孩子什么。”
他们自己有感受、有想法、有思考,他们需要一边经历,一边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