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零零八年以前,我几乎不曾抬起头来去关注这个校园以外的教育环境,不在乎缺乏的教学资源,不计较克难的校园设备,不清楚先进的教育理论,不去想这样做那样做值不值得、应不应该。

力,要提供并创造他们的成功机会,要激发并内化他们的学习动机,要塑造并永续他们的学习氛围。

二零一一年,我决定了一个更为巨大的选择—写下来,变成文字。除了是为了传达一种价值—关于教育可以改变孩子命运的价值,更希望分享一个关于教育工作者其实可以尝试的方向,或许,可以让这样的答案不仅只是我们的答案。—摘自《老师,你会不会回来》王政忠自序

偏乡弱势的孩子,家境贫困、外务众多、缺乏教学资源、课业上不易成就,是否仍能有改变人生的机会?只要有爱与关怀,砾地也能发新芽!

时间回到十三年前,位在全台湾最穷的平地乡之一、全南投税收最少的中寮乡爽文国中,遇到了九二一大地震,校舍全毁,前途茫茫。

曾经在此处实习的王政忠老师,原打定主意要离开此处到大都会区发展;却在灾后返回学校,见到了两个大哭的女学生,诉说着家破人亡,问他:“老师,你会不会回来?”

出身于贫困家庭的他,重新思考自己投身教育的初衷,以及成长过程中老师的关怀,决定回到爽文国忠,帮助这群孩子也能获得公平且优质的教育资源。

他联合学校教师团队,积极扎根学生基础教育,并在校长的支持下开办多元课程,并且设计“教学护照”,推动跳蚤市场竞标,让孩子能把学校荣誉,换做对家计有实际帮助的物品,增加家长的支持互动及学生自信。爽中毕业生对学校充满怀念,成立“青年军”辅导学弟妹课业,更获得优秀志工团队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