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听,然后好好反思”的堆肥新技术专访。

杨教授在专访提到他研发出来的堆肥技术,可以利用一些设备和酵素,在一个小时左右便能完成堆肥,并且不会产生传统堆肥过程中,发酵产生的“臭”水,以及不需要挪出空间当堆肥场所......等等优点。

听起来无疑是一大福音,然而,仔细想想,农民有需要一小时就堆肥完成的“效率”吗?3-4个月完成堆肥的时间,对一般小农来说,已经绰绰有余,更何况只要操作得当,1-2个堆好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又,如果农民只是堆给自己使用,也不致有什么空间上的浪费问题,堆个几桶60升的液态肥,稀释百倍以上使用,可以用上几个月甚至上年了。再者,堆肥过程产生的发酵水,根本上农民可以透过漏出、稀释变成液态肥的方式,就不会有高浓度发酵水产生恶心异味的问题了,并且,农民堆肥在宽阔的田间,更不会有味道,也不会环境污染的问题。

因此,仔细想想杨教授的专访会发现,他思考的路径和直接服务对象,与其说是农民,不如说是肥料生产商。只有对肥料生产商来说,才有堆肥“效率”、“产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当然,若相对起惯行农法,市场上以“有机肥”取代“化学肥”当然是相对较好的。这方面决定是值得肯定的。

但从推动农民自行“堆肥”的另一个用意,乃是希望农民可以借着恢复技能的过程,降低对市场的依赖,并在堆肥的过程中,重新建立农民与土地以及社区的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若我们把“堆肥”产业化、工业化,提高农民更方便够得“有机肥”的路径,终究来说,这仍然只是“延续”惯行农法的逻辑罢了,就达不到农民自行堆肥的另一个目的了。

P.S. 读文此文,不妨再看看另外一部专访,里头有拍摄到所谓“快速堆肥”的设备,看到这些生产堆肥的设备,就会明白这样的“技术”终究是肥料商服务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