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
中新社福州9月18日电 (郭超凯)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18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已实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第一步“太极一号”的基础上,中科院正按规划路线图启动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第二步“太极二号”双星计划。 当天,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开幕式。吴岳良在会上做题为《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与“太极一号”卫星技术验证结果――“太极一号”迈出奠基性的第一步》的主旨报告
武向平,男,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主要从事宇宙学的研究,领导了在新疆天山地区进行的"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科学实验。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励
中新社福州9月18日电 (郭超凯)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18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已实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第一步“太极一号”的基础上,中科院正按规划路线图启动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第二步“太极二号”双星计划。 当天,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开幕式。吴岳良在会上做题为《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与“太极一号”卫星技术验证结果――“太极一号”迈出奠基性的第一步》的主旨报告
据新华社电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2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他们可能首次探测到了黑洞与中子星碰撞产生的引力波信号。 公报说LIGO探测器和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4月26日同时探测到了这一信号该信号可能由大约12亿光年外的黑洞和中子星碰撞产生。 LIGO负责科学协作的发言人帕特里克·布雷迪说探测到的信号非常微弱就像在喧闹的咖啡馆中听他人耳语很难辨别清楚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得出确切结论
Other Abstract 2019年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在甘肃酒泉中国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颗名为“太极一号”的卫星,这颗卫星是为了在太空里探测引力波而开路的——进行前期关键技术的验证。 2016年2月,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为引力波的发现而无比兴奋,它不仅直接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还为人类开启了探索宇宙的新旅程,因为引力波包含着大量的宇宙演化的信息(例如,恒星死亡、黑洞形成与成长、银河系演化等)。所以,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成功在地面探测到引力波的三位美国科学家
新华社广州3月20日电(记者王凯蕾)作为中国基础科学抢占国际空间研究制高点的标志——中国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20日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启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奠基仪式。 今年2月,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有关专家预测,引力波探测研究将拉开新一轮全球太空竞争的序幕,更是大国科技实力的“大比拼”。 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是一个由中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合作项目,集聚了全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
科学家最近发现了迄今的质量最大、距离最远的黑洞合并事件,并捕获到由此引发的引力波。这对黑洞远在90亿光年外,最终合并成一个质量相当于80个太阳的新黑洞。 上周六(12月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与欧洲处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的一个研究小组公布四个新发现的引力波信号,它们来自四对黑洞的碰撞合并事件
继“太极一号”之后,我国又一颗用于引力波探测研究的卫星“天琴一号”迎来“首秀”。 近日,“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天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首颗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启航,开启了它的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的探索之旅。 “天琴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于2014年提出的、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中新社福州9月18日电 (郭超凯)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首席科学家吴岳良18日在福州表示,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已实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第一步“太极一号”的基础上,中科院正按规划路线图启动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第二步“太极二号”双星计划。 当天,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在福建福州举行开幕式。吴岳良在会上做题为《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与“太极一号”卫星技术验证结果——“太极一号”迈出奠基性的第一步》的主旨报告
9月26日,国家航天局引力波研究中心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揭牌成立。该中心依托中山大学建设和运行,将系统开展引力波前沿科学研究,发展系列试验卫星平台和探测载荷技术,推动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重大科技攻关稳步实施,加快航天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助力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布局关键技术攻关
GW150914是由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于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的引力波现象,这一发现也创造了历史。大部分引力波来自黑洞合并形成,少数则由中子星合并形成。为了侦测到微弱的引力波信号,科学家不得不建造超巨型的L型结构,两臂必须拉长到将近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