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水稻专家李罗斌50年耕耘硕果累累

李罗斌老人对富硒功能米津津乐道。(记者白杨 摄)
“丰收节”里说丰收系列报道
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
湘潭在线9月21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武平)在湘潭市农口系统,雨湖区姜畲镇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是当之无愧的“常青树”。整整50年来,他从带领农民群众改变传统的、落后的种地习惯,科学施肥、治虫,多打粮食解决温饱问题;到积极培育推广杂交稻、超级稻;再到试验推广“早籼晚粳”、“再生稻+油菜”生产模式,提升大米品质、增产增收,思想理念与时俱进,工作热情丝毫不减,赢得了广泛赞誉。
今年,76岁高龄的李罗斌又恋上了富硒再生稻,9亩试验田共出产了约2500公斤富硒功能米,近日经权威部门检测,硒含量远超“富硒”标准。
水稻高产高效栽培的排头兵
李罗斌是土生土长的雨湖区姜畲镇(原属湘潭县)栗子塘村人, 1969年被大队(村)干部看中,任命为农业科研组组长。两年后,得益于他苦学农技知识,支农表现出色,被招进当时的泉塘子公社农技站,从此走上水稻新技术新品种研究推广的道路。
1976年冬,***的水稻杂交试验取得成功,开辟了水稻高产品种的新天地。李罗斌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地学习制种、培育等专业知识。
第二年,李罗斌带领农技站的工作人员,开辟了50亩试验田,首次进行水稻杂交制种。结果一炮打响,产量明显高于常规稻很多,只是由于技术不过关,所产种谷纯度不高。
接下来几年,李罗斌潜心杂交稻新品种试验和推广,不仅吸引了湘潭县各公社(乡镇)前来取经,还在湘潭市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1985年,泉塘子农技站成为全省杂交水稻推广示范点之一,***也在这里选定了试验田。
此后,从杂交水稻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稻,李罗斌共引进290多个早、晚稻杂交新组合,累计示范面积近50万亩,辐射到了周边乡镇。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农业官员、专家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还有多名国家领导人到这里调研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泉塘子农技站顿时声名远播,先后5次荣获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单位称号;1988年,李罗斌荣获省劳模称号,1989年又荣获全国劳模称号。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
2002年,李罗斌到了退休年龄,但他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热情丝毫未退,而且许多工作需要他继续发挥余热。市、县党委政府及农业部门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继续保留泉塘子农技站,返聘李罗斌主持站内工作。2008年,“杂交水稻之父”***院士将泉塘子农技站选定为他的中试示范基地。
随着杂交水稻的普及推广,缺粮少吃的苦日子成为历史。近几年来,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悄然兴起,粮食生产由数量增长向品质提升转型。李罗斌正如别人对他的评价“70岁的人,30岁的心态”,对优质、低镉、富硒水稻品种的试验推广倾注了大量心血。
2014年,泉塘子农技站作为全省30多个粳稻新品种试验示范点之一,共有杂交晚粳421亩、品种9个;常规晚粳面积44亩、品种3个。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都超过了600公斤,增产效果明显。为进一步调整我省粮食结构,提高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16年,“再生稻+油菜”这一高产、节能、环保、增收的生产模式盛行,李罗斌试验种植了50多亩,达到预期目标;于是,去年扩大到180亩、今年700余亩。
今年,李罗斌还从重庆引进了一个富硒再生稻品种,试种了9亩,头茬不仅产量高,而且所产稻米经权威部门检测硒含量远超“富硒”标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罗斌现在仍坚持每天上午8时前赶到办公室,为钟爱的水稻科研事业贡献光和热。
>>返回湘潭在线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