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打细算颗粒归仓!鄱阳从源头抓好节约粮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今年以来,各类“光盘”标语在全国各餐饮场所随处可见,以节约粮食为目的的“光盘”行动正在全国范围如火如荼地开展。


作为江西最大粮仓、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鄱阳通过种植、收割、储藏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实现了从源头上“节约粮食”。


收——颗粒归仓


“突突突……”近日,鄱余公路旁的稻田里,收割机在田里来回运转,所到之处稻谷被尽收入“肚”,仅留下一茬茬矮桩。


这片稻田的主人——乐丰镇村民齐松发同时动用了两台收割机,仅用一天多的时间就收割完了自家种植的一百余亩稻田。


“这在我父亲那一辈,想都不敢想。”齐松发说,过去完全靠人工收割,一天一个人大概能收割一亩地的粮食,而现在靠收割机一亩稻田只需要十五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收割。



稻谷被“收进”收割机、且累积到一定的量之后,收割机便开到田埂边,将稻谷“吐”到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农用车车厢里,直接运到工业园区的粮食生产企业进行烘干、存储。


“完成机械收割后,我就马上把稻谷运到园区,卖给粮食加工企业,烘干、存储都由企业来完成。”据齐松发介绍,人工收割熟透的粮食可能会造成脱粒,直接掉到地里,存在一定的损耗,目前机械收割粮食损耗率约为5%至10%,虽然略高于人工收割产生的损耗,但一亩粮食人工收割成本要高于机械收割成本,再加上时间成本,机械化收割对种粮大户来说仍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不二选择。


储——恒温保质


11月以来,鄱阳县多为阴雨天气。过去,遇有这种天气晾晒稻谷,不仅会造成晾晒周期延长,还会因为反复“晒——收——晒”,损失少量稻谷。而现在,晾晒稻谷不再受天气影响——稻谷被集中运进工厂进行烘干,周期大大缩短,避免了在晾晒过程中被鸟和老鼠偷食、霉烂等情况,有效减少了粮食在这一环节的浪费。


据了解,我县约拥有553台烘干机,一台4吨位烘干机每小时可烘干约300斤粮食,每年在烘干这一环节“节省”下的粮食可以千万计算。


机械作业在农业领域节约粮食、提高效能方面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近年来,鄱阳县通过政策贴补、项目引领等举措,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鄱阳累计拥有手扶拖拉机15000台、大中型拖拉机2768台、旋耕机6120台、收割机2985台、插秧机213台、植保无人机数百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具大县。


在粮食生产链的末端——粮食存储环节,鄱阳大力推行恒温仓储,减少储粮损耗,延缓粮食陈化,确保库存粮食质量安全。



“我们公司引进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对仓内温度的实时监测及可视化显示,按预设定的要求实现温度的精确性控制及可靠性执行,确保粮食品质优良,延缓粮食陈化速度,最大程度减少粮食损耗。”在鄱阳农业龙头企业——鄱阳湖米业,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介绍的容量达10万吨的恒温式智能原粮仓储,在业内具有代表性。


据了解,采用智能化恒温储粮技术,不仅可以使储粮处于恒温状态,让稻谷储藏时间达2至3年,还能有效防虫、防鼠,让粮食更安全。


种——良种良方


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构成粮食生产的“良方”,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田地的收成更有保障,节约粮食才能开好“源头”。



今年以来,鄱阳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重大技术推广,以良种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持续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提高粮食质量与效益。推广一批籼粳杂交稻、再生稻和晚稻早种品种,不断优化水稻品种结构。继续实施粮丰工程、籼改粳、优质稻协同项目等重大技术推广项目,集成推广机穴直播、水稻“三控”、全程机械化、绿色防控等一批技术;推行“早直播+晚机插”“早籼+晚粳” “粳稻+再生稻” “品牌化+优质化”等一批模式,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粮食生产基地。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代耕代种、代育代插、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形式,推进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


“哐当哐当”,11月23日,随着挖掘机手臂砸下的第一铲,鄱阳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古县渡镇马赵村正式开工。



高标准农田属于“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稳定保量的粮田,更加适宜大规模、高效率机械化作业。



2017年至2020年,鄱阳计划利用四年时间,建设69万亩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发展基础,为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粮食损耗提供更大空间。截至目前,已建成53.83万亩高标准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