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早年对于教育工作充满使命感,并且乐此不疲,有任重道远、舍我其谁的气概。1893年间〈失题〉云:“文章藉靖兵刑气,学校能收悍𠆲心。未起人材需夹袋,已伤民命待神针。 ”说明教育可化干戈为玉帛,训练人的理性思维,饱受粗暴对待的台湾人民最需要教育神医来治病。
内渡后,丘逢甲更是全心全力投入教育事业,成为他人生的依靠。时局的变化莫测,动辄得咎,皆挑战他办学的能力。1899年9月丘逢甲在广东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之时,即意识到 常受到来自各方角力的阻碍,办事之不自由,无法按照教育理念行事,所以他认为办学必须结合有相同教育理念的人士投入,此为唯一绝对的条件,必须尽量避开跟权力资源分配有关联的人士, 办事既方便快速,也不会让教育理念的 执行产生偏差。
逢甲大学曾于大坑设校(现址为中台科技大学),邻近逢甲国小。 两所学校皆以开发大坑地区先贤丘逢甲来命名,其兄丘先甲对两校贡献良多,其墓园亦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