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我去到一间寿司店,东西好吃得不得了,刚好又坐在吧台,于是向师傅搭讪,一路畅聊到将近打烊,师傅边说话边拿起笔记本疾笔振书,我不禁好奇问他在做什么。 “检讨今天的生产与服务流程、计划明天的采买与活动规划,”他说自己看书,学了一套叫PDCA的工作方法,运用在店内经营,半年就看到一点成效,包括成本降低、执行菜单的更新、管理维运的工作技术提升等等。 师傅知道我在管理类杂志工作,问我:“你有听过这个方法吗?”我说有,但很惭愧,从没真的用过。

很多时候我是个“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人,虽然熟悉“计划(P)、执行(D)、查核(C)与检讨(A)”的做法,但实际执行对我来说就像是都市传说“有听过、没做过”,没想到却在用餐时,看见有人实际演练。这种感受,仿佛是“深夜遇见苏格拉底”的日式料理版。 “每天改善1%,一年强大37倍”是乐天社长三木谷浩史砥砺自己进步的话,也是许多人拿来强调PDCA真有用的“有力证据”。

但老实说,要精确地计算自己每天是否有进步“1%”,理性告诉我根本不可能,更别说可以推算出一年成长37倍。 我认为,别把这种看似激励、实则造成心理压力的成功金句放在心上,只要告诉自己“慢慢改”“改一点是一点”。PDCA就是一个能帮助自己在做中求进步的方法:看到问题,着手制定“改善计划”,马上采取行动,并随时修正与调整。也许“管理工具”大多听起来很制式或老生常谈,但还真是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