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所学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于是许多人就归咎于当年“大量增加大学而减少技职学校”的政策,并认为反其道而行的“减少大学、扩大技职体系”就是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我认为学校的属性归类不是重点,学校里教师的研究方向与专业取向才是关键。这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讨论。
第一,“实际动手做”当然重要,但在当前产业与技术环境下,产业除了需要操作机器的人员之外,可能需要更多有能力运用学理设计产品、机器、流程与制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换言之,未来产业职场上所需要的中基层人员,和几十年前技职体系所培养的,可能已大不相同了。
第二,普通大学甚至“顶尖大学”的毕业生,难道都要终身研究高深学术,永远与实际问题保持距离吗?事实上,我们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凭着他们的学理基础进入产业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并在若干年中基层历练后,再担任高阶的职位。
第三,学生所学必然与教师的专业能力取向密切相关。教师如果有能力解决实务上的问题,或其研究成果能应用在产业上,则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肯定比较高;如果教师专心于高深的学术研究,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兴趣及专长也多半在类似主题的学术研究方面。
第四,目前普通大学里的教师,有不少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接受企业界委托,从事实际课题的研究;然而也有一些技职院校教师的研究方向十分“理论”,其专长未必在产业界可以真正发挥。可见得学校的名称属性并不重要,教师的专长、研究兴趣、专业能力才是毕业生能否在产业中发挥的影响因素。
有人认为大陆许多大学教师,在解决产业实际技术问题方面很有经验,原因之一是其所任教的学校自行开设公司,从事产销或对外提供顾问服务。为了创收,教师不得不在这些方面长期投入,因而累积了经验以及凭学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为了鼓励大学教师了解业界需求、提升他们对实务问题的兴趣与能力,或许不必做到这种地步,但在高教政策上,至少应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产业界,以了解后者的经营现状及技术瓶颈,并努力凭借其学术素养为业界提供服务。(延伸阅读:【衍生企业专题2】台湾大学面临倒闭潮?中国大陆大学凭着校办企业营收而自给自足)
在此一过程中,教师的知能肯定会朝这些方面进步,将来企业界遇到技术问题也可以从大学获得大量支援;学生所学及心态也会更符合业界的需要,“学用脱节”的问题才会渐渐解决。
反过来说,如果大学教师的研究方向、专长以及心力完全配合国际尖端的学术发展,对本国产业的现状与问题没有机会也没兴趣去了解或解决,则其教导的学生进入职场后,当然要自行摸索很久才能发挥作用。
在工学院、商管学院,以及许多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的专业学院,此一道理应该都相当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