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就是管人、管事,即人员管理和现场精益化管理。
一个组织的存在是有其目的的,完成任务、达成使命是其价值的所在。对于生产车间而言,核心目标即是质量管理、交付保障、成本控制。管理者要有竭尽全力完成使命的责任感,将目标的达成当做自己的首要职责。
对于生产管理者而言这个职责即是:通过人员和现场业务的有序管理,达成质量、交付和成本目标,即五大主要任务:1)人员管理 、2)现场精益化管理、3)质量管理、4)交付保障、5)成本控制。
管理的核心是人员,作为执行部门,生产部门的核心能力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所以,培训好员工、培养好骨干,建设好人才梯队是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的基础。同时,通过有效的督导带领这支队伍达成任务目标。
掌握好各项精益管理工具和方法,以目标为导向,发现了识别影响目标达成的问题,不断地推进现场业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尤其是以消除八大浪费为重点,不断推进现场业务的精益化。为目标达成保驾护航。
提升员工技能和执行力,推动作业标准化、规范化,以保障工艺要求的严格执行,保障过程质量受控。同时,利用质量工具分析和改善质量问题,提升合格率。
分解、制定合理且富有挑战的产出目标,合理分配任务、安排人员并重点跟进关键任务、关键工序,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利用精益工具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交付能力,摊低生产成本。
严格管理各种部件、材料、辅助的损耗,制定有挑战的控制目标,通过充分的员工技能培训及严格的损耗管理降低损耗及报废,以控制成本。同时,不断推进精益改善,以八大浪费为主的各项浪费,不断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管理者的核心业务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尤其是提升全员的业务能力和执行力)和推进现场精益化管理,即正向的过程导向的基础管理业务。
逆向的目标导向的精益改善任务——质量、交付、成本等三项任务是以结果来衡量的。这些业务的推进,是从输出的角度审视过程执行,以优化执行及控制风险的过程,最终还是通过对过程管理的改善进行落实的。不断地通过结果反馈的问题,持续地推进精益改善的过程。
目标导向的精益改善任务最终也是通过提升基础管理业务——人员管理和现场管理来落实的。这五项任务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提升过程基础管理能力达成高质量的维持,让管理者有更多精力去改善富有挑战的目标带来的新问题,而不是重复问题,从而推进下一个PDCA循环的精益改善任务。
声明:部分文字摘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