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我来说其实不太是个问题,因为我从小就不是个会海量看书的人。我虽然有阅读的习惯,但对文字量太多的书没耐性 (所以不喜欢看金庸那种看半天还看不完的书...),所以我只希望挑一些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书,“精致地看”。
“精致地看”对我来说是种从小就有的习惯,可是当时不懂那种功效,长大后才发现这种妙用。
所谓“精致地看”,是对于每一本书我都会深入地去想。一本好书能藏许多深刻的寓意在其中,别人可能只能看到一二,我却老能想到二三四五六,而且广泛地连结到我的生活中或是与不同知识相串联,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因此形成我好像有看过“很多书”的假象。
其实并没有。
简单来说,我只是惯于“深入思考”,将所读的东西深入自己的人生或这个世界。后来听说,这个叫做“阅读素养”,也就是108课纲中整个国文科的核心精神。
我不是个会海量阅读的人,只是那无碍于我成为一个有阅读素养的人,因为最终,我相信我们所有的阅读行为只是要让自己的人生可以更好,所以不用强调读得多,却要训练孩子们读得深,好好思考的能力。
最近开始进学校和老师们推广“素养导向的读写教学”,基本上大多以单篇文章为主。有学校老师问我:“老师,那你怎么处理‘书籍阅读’这个部分呢?”
“这是一个重要的好问题。”我回。“对于书籍的部分,我建议让孩子们一学期读一本书就好,至多两本。我们可以把这本书切成好几个章节,让孩子们一堂课讨论一部分就好,深入地讨论,这样才会真正有效益。”老师们点点头。
而在喜阅树,我们将化为一个个营队,三天18个小时的课程,相当于一整个学期的阅读课。此间,我们将带着孩子好好地深入阅读、讨论一本书,让孩子们未来在读书时,不只看过,更能开始习惯性地思考,并连结至自己的生活中,练习这种看一本书胜过看十本书的能力。
原来写作需要帮孩子搭建“思考的鹰架”!
为了提供使用者**的服务,本站会在使用者的电脑中放置并取用我们的Cookie,若使用者不愿接受Cookie的写入,可在使用的浏览器功能项中设定隐私权等级为高,即可拒绝Cookie的写入,但有可能因此导致网站某些功能无法正常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