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文先探讨心不相应行法的形成,并透过论书中心不相应行的位置,了解为什么心不相应行会成为“五位”之一,接着讨论“得”与“非得”的成立。又,面对其他部派的批评,有部如何从教证主张“得”的实有性;并从诸论师如何依“用”证“体”,探究有部成立“得”的必要性。最后,综合讨论“得”的诸作用说。

研究结果得知,早期佛教虽然没有安立“得”法,但是契经中“得”的用法,大多用在圣道的获得,启发了有部“得”法的成立。部派时代,“得”从圣道的果得、断惑的证灭(择灭,pratisamkhya-nirodha),已经延伸扩大到与有情自身的任何一法,只要是与有情成为有关的任何一切法,就不能没有“得”作为彼此的关系体。

“建立因”说和众贤的二因说,到底有所不同。从“存在”作用来说,“建立因”是透过认识手段说明“得”存在本身,“不失法因”则是透过有部宗说“三世实有”,强调“得”恒与有情法俱生。其次,从“认识”作用来说,“建立因”说旨在强调“有情具有圣法”之事实,优先考量凡圣建立的根据;而“智幖帜”-“于彼(能得法)中有此(所得法)”,则是强调诸法系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