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工地位于台南市七股区盐埕里,台湾最西边之海岸线,北接将军区,南界安南区,西滨七股潟湖,东临早期台南晒盐场。本工程改善海堤环境600m,引用早期晒盐产业文化,串联已经完成一、二工区海堤,并结合周遭景点,营造兼具自然及地方特色之海岸环境样貌。
1.以堤防安全为主轴,增加堤宽培厚自然工法代替早期混凝土强化工法(超级堤防概念),并提高堤顶高度之防洪安全标准。
2.旧堤材料资源再利用工法,以包覆既有堤防可减少营建废弃物、降低建造成本、缩短工期及降低汛期施工危险性。堤顶扩宽可增加造景作为良好之休憩、观夕场所。
3.休憩广场设有故事墙,采预铸网目抿石子工法,以不同颜色小石子拼贴出细致图腾,呈现当地七股盐田之盐山文化、夕阳景色、海浪及黑面琵鹭群集等文化与产业之特色,除了制造过程难度低、施工快速,因属厂内制造,不受施工期程影响。
本工程海堤因两侧皆为海水,每日皆受潮汐水位影响施作亲水阶梯平台及观景平台等两处时极为困难。承包商首度进行调查当日最低潮位时间资料,根据潮汐预报资料,调查预定施工当日最低潮位时间资料,根据潮汐预报资料,调整工地施作工项。调整作业期程(低潮位时间),增加人员机具,并加速施工进行以克服潮位问题。
1.工程于设计及施工阶段即邀请生态专家、当地里民及NGO团体共同参与,过程中提供多项宝贵建议事项,皆已完成。
2.工程设计大多采生态工法,于堤前采块石护坡工法及堤后采箱型石笼工法,取代传统RC构造物,其石缝间孔隙可增加堤防排水性外,亦可提供作为浮游生物栖息,提升养殖业生态环境。
3.设计时降低花台高度并设置生态廊道等友善措施,提供本区域生态保全对象凶狠圆轴蟹,给予栖地及路径。
增加民众亲水及休憩人潮。
整体环境改善据有独特性,深受当地肯定。
安全效益:堤身强化提升安全,保护堤后鱼塭约二十公顷、房屋50栋及道路二公里。
跨域加值:结合七股盐山、观海楼、国姓灯塔、黑面琵鹭保育中心及红树林保护区等景点形成一环状观光路线。
以海岸整体发展角度,营造兼具自然及地方特色之海岸环境样貌,增加民众亲水与休憩活动空间,提供海岸地区特有之生态环境教育学习机会,达成防洪安全与海岸生态资源共享之永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