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东亚古籍数字人文国际会议举办的初衷是通过整合东亚的古典文化资源,以研究、运用汉文古典,结合古籍文献资源和数字人文平台,以期更好地传承东亚共同文化遗产。2021年第一届会议举办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推进了数字人文研究领域的创新与合作,加强了东亚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本届会议将继续聚焦东亚古籍数字人文,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领域专家,面向中青年专家和广大学生征文,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一个观点碰撞和知识分享的平台
内容简介:《浙江省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是该省古籍整理、保护的一项重大的基础性工程。共收录浙江省内50多单位的15000多种古籍善本,其数量大大超过了《中国善本书目》关于浙江省古籍善本种数7千多部的记录。全书按经、史、子、集、丛分类编排,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排序; 着录格式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内容包括书名项(书名、卷数),著者项(朝代、著者、著作方式),版本项(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类型、版本附注),附注项,行款尺寸,收藏单位简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记者 璩静)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基础性工程、现存汉文古籍总目录《中国古籍总目》近日由中华书局[微博]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至此26卷目录全部出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28日在该总目出版座谈会上表示,总目不仅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 成果,还首次摸清我国古籍“家底”约20万种,为进一步做好我国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完善古籍整理出版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为迄今为止我国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书等5部,收录了各种古籍的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撰著方式、出版者、出版时间地点、版本、批校题跋以及主要收藏机构等信息,旨在反映我国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现存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
《中华经典古籍库》是2014年6月初由中华书局首次推出的大型古籍数据库产品,也是中华书局版点校本古籍的首度数字化。该数据库第一辑收录了近300种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包含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通鉴系列”、“新编诸子集成”、“清人十三经注疏”、“史料笔记丛刊”、“学术笔记丛刊”、“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佛教典籍选刊”等经典系列,总计约2亿字。 最近,由于查找资料的需要,就小试了一下该数据库
我校两部古籍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近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我校有两部古籍成功入选。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古籍文献的建设和保护,积极参加《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并于2013年被国务院授予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在四川省内高校中,仅有四川大学和我校获此殊荣
名为“文明的守望”的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今起在国家图书馆展出。这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古籍珍品展,包括有国图“镇馆之宝”美誉的“四大专藏”――敦煌遗书、《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将免费与观众见面。 展览大规模展示了国家图书馆珍藏品及来自全国各图书馆的古籍珍品
《古籍研究》(季刊)原为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9月,1988年上半年因故停刊。1994年底,安徽大学、山东大学、淮北师范大学三高校古籍所联合复刊,受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指导。2004年起改为半年刊,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安徽古籍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聚力建设古籍重大出版工程,发挥安徽古籍资源优势,编纂出版《安徽文库》大型文化丛书,同步实现数字化,建立相应的可供开放检索和共享应用的数据库,为古籍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省将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履行全省古籍工作统筹协调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委宣传部。持续擦亮《安徽古籍丛书》品牌,优化古籍整理出版选题,打造精校精笺通行本,推进古籍出版高端智库建设,为《安徽文库》编纂出版提供路径借鉴、模式规范和人才支撑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6家单位近日在线召开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会。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古籍办副主任杨芳,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分别致辞,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主持会议,专家学者代表、联合发布单位代表等参加会议。 本次活动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七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
雕龙中国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是一个超大型中国古籍全文检索数据库。2001年开始起步建库,经过10年的不断努力,现在已经逐步形成超大型古籍全文数据库。全库含书3万多种,近80亿字
为借鉴学习古籍保护工作,2月24日上午,图书馆馆长周青玲、党支部书记赵卫星带领相关人员到唐河县图书馆参观学习。 图书馆一行人员主要参观了唐河县图书馆古籍室,对古籍收藏与修复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地考察学习。据唐河县图书馆馆长刘庆功介绍,作为“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唐河县图书馆所藏古籍版本较全,有不少珍本,其中6种20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他各种善本古籍300种,1800余册
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河南省唐河县图书馆10家单位,日前在国家图书馆召开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座谈会。 本次活动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五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阶段成果,“中华古籍资源库”“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自2016年正式上线提供服务以来,国家图书馆已陆续发布古籍资源3.3万部(件),超过三分之二的馆藏善本古籍实现了在线阅览;同时,先后联合36家古籍收藏单位组织了四次古籍数字资源联合发布活动,截至2019年底,全国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累计已超过7.2万部(件),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资源发布任务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古籍普查登记、保护修复、整理出版、数字化、宣传推广、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为激励广大古籍保护工作者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断推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深入开展,文化部于2014年9月25日下发了《关于表扬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通知》(办公共发[2014]21号),授予首都图书馆等81个单位“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授予张昊等157人“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我省的河南省图书馆、洛阳市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荣获“全国古籍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作者:廖可斌(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古籍工作的新情况和新要求,提出了推进我国古籍工作的一系列新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古籍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指导新时代我国古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成为我国古籍事业的新里程碑。 1981年9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古籍工作的号角。它给我国古籍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册府千华:湖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将展出多件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国宝级古籍珍品,主要由竹简和善本古籍两部分组成,是湖北省历史上最大规模馆藏文献珍品的集中展示。 展览配有深入浅出、生动精彩的解说。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诸多旷世经典、品读历代的笔墨真迹,还可以借此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史实
古籍是前人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虽然古籍保护措施和环境日益完善,但是由于古籍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籍变得越来越稀少和脆弱。有鉴于此,古籍数字化日益凸显其价值。 古籍数字化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达到永久保存古籍的目的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日前印发《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类文物定级指南》。《指南》明确了公共图书馆领域古籍类文物定级的总体要求、工作依据、工作方法等相关规范及要求。适用于各级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馆藏普通形制汉文古籍类文物定级
晨报讯(记者 赵阳)“这地图真的太棒了,看到一次可真不容易呀!”昨天,国家图书馆古籍珍品展正式开展,备受瞩目的清朝时期的福建舆图(地图)等200多件古籍国宝终于揭开神秘面纱,1小时内,500多名参观者涌入国图一睹为快。 本报曾报道过此次“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特藏珍品暨保护成果展”中,许多都是国宝级珍品,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福建舆图更是20年来第四次打开。记者看到,福建舆图被放置在一个台子上,下面铺着一层铝箔和一层宣纸
《首都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图录(第一至六批)》正式出版[2023-01] 北京市第一至第五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复核工作顺利完成[2022-10] 第四届“书香盈岁月 新桃换旧符”线上活动顺利举办[2022-02] 大典犹看永乐传——《永乐大典》特展巡展首图站即将开展[2021-10] 查看更多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20-11] “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在国家图书馆开展[2019-09] 全国携手联动 共享古籍资源[2018-09]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88号首都图书馆4101室 (100021)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侃)6月15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2022年度理事会召开,会上宣读了关于通报表扬“2021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实施单位名单,南开大学图书馆等9家单位获表彰。 自2019年以来,南开大学图书馆积极参加“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践行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提出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工作,宣传推广古籍保护服务”理念,倡导志愿服务所蕴含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之精神,完成了南开大学图书馆未编古籍的普查工作。2021年,南开大学图书馆在活动中共普查馆藏未编古籍1229种10088册
2018年12月10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召开一届十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15家单位的入会申请。与会常务理事一致同意,接受包括南京栖霞古寺在内的15家单位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栖霞古寺也是这15家单位中唯一一家获批加入的佛教寺院。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Ancient Books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of China)是由全国古籍收藏、保护修复、整理出版研究等有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相关机构及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试用时间:2022年6月6号至2022年 12月31号。 资源简介:鼎秀古籍全文搜索原《书格古籍方志资源服务平台》是一款真正实现全文检索的大型古籍典藏数据库,是通过漫长的积累、收集国内外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和个人文献收藏者的古籍文献资源的古籍数据库。为使读者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籍全貌,能够检索超20000种,近40万卷,可检索字数达70亿字的专业古籍数据库
为更好地开展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切实培养一支具备基本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修复知识的专门人才,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修复名师工作坊联合图书馆、国学院,于2023年2月23日组织开展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修复公益实践讲座与实地参观学习研讨会。 当日上午,工作坊邀请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馆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罗琳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西校区图书馆四层会议室进行现场教学,教学的题目是《基于数字化的中医古籍再认识》。在现场,罗教授带领学员们一本本翻阅了由程钢教授收藏的明清时期中医药古籍,并从用纸、装帧、版刻方式等多个角度讲解了不同时代古籍的特点
访问方式:IP认证访问,用户免费注册登录后,在学校IP范围内便可直接使用,进入“籍合网”首页,鼠标移入“数据库”根目录,点击进入《中华经典古籍库》(机构版)。远程访问时间截止2023年5月31日。 镜像使用:下载安装阅读器,打开阅读器进入首页,服务器端在安装时预置了公共账户user,密码为空,在登录客户端时点击“登录”即可
10月20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邓勇取出待修复的古籍。 10月20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古籍修复师茆可人在进行古籍修复。 10月20日,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古籍修复师茆可人教学生装订古籍
试用时间:2022年6月6号至2022年 12月31号。 资源简介:鼎秀古籍全文搜索原《书格古籍方志资源服务平台》是一款真正实现全文检索的大型古籍典藏数据库,是通过漫长的积累、收集国内外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和个人文献收藏者的古籍文献资源的古籍数据库。为使读者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籍全貌,能够检索超20000种,近40万卷,可检索字数达70亿字的专业古籍数据库
记者从西藏布达拉宫管理部门获悉:我国将从今年起在10年内累计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作,这是布达拉宫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专项工作。 据介绍,目前布达拉宫宫藏在册的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近4万函,基本涵盖了藏民族古籍文献的所有形式。上世纪70年代,布达拉宫组织成立古籍文献整理小组,保护修复了部分古籍文献,整理出版了4部古籍文献文集目录
据同心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对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古籍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如何谱写浙江古籍承续新篇章?4月12日下午,省政协副主席裘东耀带领文化文史和学习委部分委员到浙江图书馆调研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 裘东耀一行参观了浙江图书馆古籍书库和古籍善本特藏阅览室,听取图书馆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等珍贵古籍善本收藏、修补和数字化等工作情况,实地调研孤山馆区普通古籍阅览室、古籍修复中心、书库、碑廊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浙江传习所、古籍修复材料中央库
这是罗布林卡馆藏藏文古籍目录本。 记者日前从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获悉,全国古籍重点收藏单位——罗布林卡古籍文献普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 罗布林卡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西藏古建园林,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