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8 日晚,我馆特邀荷兰鹿特丹大学的约斯•德•穆尔(Jos de Mul)教授在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举办了主题为《数字化操控时代的艺术作品》的讲座。

我(约斯•德•穆尔)将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出发,阐述本雅明关于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的观念, 而后把数据库作为范式模型, 勾勒出创建计算机对象的基本操作, 最后解释为什么说数据库从本体论上把以展示价值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作品转变为以操控价值为特征的后现代艺术作品。

艺术和科技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家总是在利用媒体(media)不管是那些创作壁画的史前绘画者, 还是那些依靠计算机技术工作的新媒体艺术家。广义的媒体, 意即“传达信息的方式“, 对塑造人类的心灵和经验、认识和感知世界起着关键作用。

本雅明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到,独一无二(unique)、奥若蒂克式的(Auratic) 的特点强调了古典艺术品的膜拜价值(cult value), 而机械地(mechanically)复制性的(reproduce)现代艺术品则强调了其展示价值(exhibition value)。然而在数字化重组(digital recombination) 时代, 数据库构成了后现代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模型,在此转变中, 展示价值(exhibition value)正被我们所谓的操控价值(manipulation value) 所取代。

本雅明的论述声称是对艺术的分析, 但其实际论域却要广泛得多。同样, 我在数字化重组时代继续本雅明的分析, 论域将超出艺术或美学。还将分析自然和文化的数字化操控, 它是当前“信息时代” 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