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谷歌翻译的年代,古人是如何翻译的呢﹖商务翻译系会举行讲座,翻译学院副教授萧世昌博士带学生回到过去,以古代的佛教文献翻译活动切入,简介中国翻译史。
古时缺乏电脑辅助工具,象寄之才的工作自然与今天的南辕北辙。当时的译人都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分析原文、把梵文经典以汉语口述、抄写、朗读、答问、审查及润饰译文,共同进行翻译,过程一丝不苟。
讲座讨论了道安、鸠摩罗什及玄奘法师等译史上的重要人物。道安虽然不懂梵文,但统筹过“译场”,中外僧人参与其中。鸠摩罗什曾翻译《阿弥陀经》、《金刚经》及《妙法莲华经》等著名佛经,译场为数达五百人之多,不过到底他怎样管理译人之间的信息流通,古籍却无明确记载。玄奘熟悉“经”、“律”、“论”三藏,目前流通最广的《心经》汉译本便是其译作之一。
萧博士也分享了梵文与中英文的差异。原来,“烦恼”、“世界”和“刹那”等不少汉字都来自梵文。这类课堂以外的专题讲座有助同学拓阔眼界,走进精彩纷呈的翻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