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学者将马太、马可、路加这三本福音书称为共观福音(Synoptic Gospels) Syn是“一起”之意,optic是“观看”之意,意思为“一起观看”,或称为“符类福音”、“合参福音”。三本福音书间有些是相似的内容,参阅:太9.2-8、可2.3-12、路5.18-26。有时是一字不差,参阅:太10.22、可13.13、路21.17。马可661节中,有606节,即91%的内容见于马太;有320节,即53%的内容见于路加。

马可曾跟彼得、巴拿巴一同去传福音,后来也曾是保罗的同工,参阅:徒12.12、12.25、13.5、13.13、15.36-39,西4.10,提后4.11,彼前5.13。

帕皮亚Papias的著作:“马可身为彼得的传译员,正确地记载了,虽然并未按照次序,他所记得的一切基督的言行。他未曾亲耳听见或亲身跟随主,他后来跟从了彼得…”(优西比乌(Eusebius)的《教会历史》(History of the Church))马可是彼得亲密的同伴,从彼得口述耶稣言行的传统史料,非照时间次序纪录耶稣生平,而是彼得针对早期基督徒群体的需要所讲的道,经由约翰马可编撰成书。

彼得是在A.D. 64至66年间,因尼禄王迫害基督徒时殉道。作者写此书主要是帮助在苦难中的信徒,坚固他们的信心,建立他们的信仰。因此本书约于A.D. 60年代后期,于A.D.70年耶路撒冷被毁前写成。

书中证据显示,若非为罗马信徒,至少也是为外族信徒所写。马可数次解释犹太人的习俗,如:饭前洗手、各耳板(7.1-13)翻译亚兰文(3.17,5.41,7.34,15.22、34),使外族读者易于明白。

A.D. 64年罗马发生大火,可能是尼禄王自己放火,嫁祸于基督徒,导致基督徒被迫害,甚至有信徒因此而殉道。马可写此福音书的目的,可能是要将耶稣的生平摆在读者面前,来装备他们面对苦难。有多处经文明显或暗示地提到受苦和做门徒的道理:可1.12-13,8.34-38,10.33-34,13.11-13。

2. 隐藏弥赛亚的身份:耶稣多次警告门徒或经历过他所行神迹的人,不要将祂的身份和祂所做过的事告诉别人(参阅:1.34、44,3.12,5.43,7.36-37,8.26、30,9.9)。

4. 作门徒:当耶稣预言自己将受难时,连带会提到作祂门徒的经文(参阅:8.34-9.1,9.35-10.31,10.42-45)。

1. 用简单和富有戏剧化的笔法,生动活泼地记录有关耶稣的事迹。

2. 略过耶稣的出生,记述祂公开服事的片段,用三分之一的篇幅(11-16章)叙述进入耶路撒冷、受难、复活的经过。

3. 强调耶稣所做的事,多于祂所说的话。故描述祂的工作事迹,偏重在医病、赶鬼等神迹奇事,而少有长篇教训和比喻。

5、耶稣在犹太地的传道 10.1-52

6、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传道 11.1-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