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劳思光(2015 II: 226)评论道:“佛教既以自学为依归,则最高主体性所在,自必不能再受外在限制;故通过“众生成佛”之肯定,以显此最高自由,乃理论之必然结果;故《法华》此义,不能不视为佛教之究竟义。”请以你自己的理解,说明劳思光此处的评论,并申明你对此评论的看法。
2. 从唯识学说中《摄大乘论》与《成唯识论》等所揭之“种子说”,衍生出相应于印度传统种姓观念的论点,认为众生一旦受生,便生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菩萨种姓、不定种姓或者一阐提种姓五者之一,依照种姓特质经历一生相对应的境界,具有浓厚的决定论色彩。其中特别因为谤佛、犯四重罪或五逆罪而转生为一阐提的众生更是不可能修道成佛。《大般涅槃经》则论菩萨修行大涅槃所得功德智慧时,“以佛性故,一阐提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认为,依照唯识的种子说,果真只能导向《摄论》或者《成唯识论》的决定论种姓观点吗?或者有空间朝向《涅槃经》的“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论点?
3. 《大般涅槃经》云“云何为知?知无有我无有我所;知诸众生皆有佛性;以佛性故,一阐提舍离本心,悉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从“知无有我无有我所”而知“众生皆有佛性”,而确认就算是一阐提种姓都能因舍离本心而成等正觉。请详细申论此推论之理路。
4. 依据《大般涅槃经》,特别是〈狮子吼菩萨品〉立场,众生既然皆有佛性,为何我们不见一切众生都展现出佛性来,而都只看到凡夫性?本品之解释为何?
参考引导:
5. 众生皆能有超越能所对立的主体性称之为“佛性”,主体性完满之实现称之为“法身”。《涅槃经》如何透过无为“四颠倒”与有为“四颠倒”来,以及对“常、乐、我、净”究竟的肯定,来说明此一超越能所对立之主体性完满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