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买包装食物时,一向会留意食物标签,每当看到一堆不知名的化学名称和编号,就会却步。由于工作长时间对着电脑,本打算买些护眼的保健食品,想不到连这些声称会令我们身体健康的产品,有部分亦使用了食物添加剂,某些护眼素添加了E127、E133及E171等色素,去造出蓝莓的颜色,翻查资料,发现E133可能会引起敏感反应及过度活跃,而E127更被怀疑是致癌物。
坊间的包装食品多半会使用添加剂,如为了防止变坏和方便保存,会加入防腐剂、杀菌和抗氧化剂;为了改善外观,会使用漂白剂、保色剂和色素;为改善味道和口感,会加入调味剂、甜味剂和增稠剂。基于成本考虑,这些添加剂多数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绝少是天然成分,最终我们长期从各种食品中摄取不存在于自然的“非食物”,影响身体健康。
另一种“非食物”是残留在新鲜食物上的农药、抗生素和重金属。农药一般都是针对不同目的而使用,如杀菌、除草、杀虫等。虽然我们最常食用的蔬菜只有数十种,但列入规管农药残余量的项目却多达七千多项。别以为规管得多就代表安全,《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规管的只是食物内农药的最高残余量,并不代表食物没有农药。绿色和平多年来检验市面出售的蔬菜、茶叶和中药都发现残余农药。而过量使用农药不但会破坏生态,更会污染土壤,令有害物质在食物生产链上不断累积。最终,我们会吃下更多这些“非食物”。
如何才可避免吃下“非食物”?大家不妨花多点时间去了解自己吃的东西,例如买加工食物时,看清楚食物的成分,现在已有手机App可用来查看不同食物添加剂的特性和安全程度。当然,最好还是尽量购买有机产品,尤其是本地有机农场的产品,食得安心之余,同时能支持本地有机农夫和减少食物运输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家人与环境同时得益。
查看食物添加剂的手机App:在Android Play store 搜寻”food addi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