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经历失恋、失亲、失去工作等,往往需要一段辛苦的疗伤时间。而在疗伤过程中,伴随悲伤、愤怒、失落,有时会有强烈且急促的冲动反应。吃、喝、购物、做决定,能即时带来满足感的行为总是拔山倒树而来,让人挡也挡不住地陷落。

研究显示,经历“失去”后的大脑更容易将自己调频至“生存模式”,他会活化边缘系统,寻求立即可摆脱当前不适、有利自己活下来的行为。此时的大脑并不会考虑所谓“后果”,因为对他来说,“未来”是一团模糊的概念、“过去”是让人纠结的片段,而过去与未来仿佛碰撞在一起,让人只想从“现在”逃脱。

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负责着眼于长程的目标与回报。当边缘系统主宰著一切,前额叶皮质便很难发挥作用,让大脑得以平衡运作。一般来说,经历失去后的大脑需要更长时间重建前额皮质的神经回路,也因此,愈是能理解自己的冲动反应,愈有机会尽早刺激大脑将注意力放远,缩短耽溺于冲动甚至成瘾行为的时间。

觉察自己的行为是否出于冲动,并在理解自己冲动的同时,拥抱那个其实很受伤、很失落的自己。“原来是大脑在作祟啊!”当清楚这个道理,总是能帮助我从情绪的泥淖里稍稍清醒过来,因为我知道情况不会一直这么糟,相信一定有方法,让我看到、感觉到,与当下痛苦不同的视野。

是时间也好,是自发的努力也好。理解、觉察和相信,就是爱着自己、帮助自己在失去后重建存在的基础,也学习适应新的周围、新的看待自己的方式。 这是失去后,我们能给自己的,最好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