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
记者近日获悉,从今年起,广东省自然保护地将大幅增加用于监测野外自然物种的红外相机,实现全省自然保护区网格化布设全覆盖。同时,“粤野觅镜——大美保护地探秘”大型宣传活动也从即日起推出,通过播报全省红外相机监测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展现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的大美风光,呼吁大家爱护野生动植物,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据了解,广东省目前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地1300多个,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最多的省份之一
2月15日-16日,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组成的“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第一联合检查组到我市开展督导检查。 2月15日上午,在四平市“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情况汇报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郭宏宇就“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汇报。省检查组组长周建传达了“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联合检查工作的相关要求,他指出,此次检查的目的,是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压实工作责任,严肃查处涉及自然保护地的违法违规问题,提升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水平
根据省林业局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广东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2021年1月19日至22日,陈海亮副院长带领由自然保护地监测室、后勤服务科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前往广东粤北地区开展自然保护地调研。调研组跋山涉水,冒着严寒和雨水实地走访了韶关市林业局、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乳源大峡谷省级自然保护区、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单位,结合我院承接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评价体系》等项目和自然保护地年度监测报告编制,通过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了解粤北南岭各类不同保护地的资源特色、保护管理特点和存在问题,调研组与相关保护地管理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和沟通,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为我省自然保护地管理成效评价及监测打下良好基础。
为推进《自然保护地》创刊号、期刊建设及各项业务交流, 11月5日至6日,刘道平副院长携《自然保护地》创刊号筹备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先后赴国家林草局中南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座谈交流。中南院副院长贺东北,中南林副校长吴义强分别出席座谈会,我院生产技术管理处、中南院及中南林有关部门同志参加交流座谈。 通过交流,与会人员认为,我院的《自然保护地》期刊建议定位为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应立足实际,基于单位性质及期刊发展规律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应注重提升编校和内容质量,加强论文质量审核和编校流程规范性,同时通过顶层设计、进行机构建设
洞庭湖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以及湘江河口的横岭湖。湖区内有两个国家级、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 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对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摸一遍“家底”
日光温室、大棚以及各种形式的中小拱棚等保护地设施基本不加温,热能主要来自太阳光。因此,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对不利的自然条件抵御能力较差。冬春季节环境温度偏低,光照较弱,进行冬春季保护地生产对喜温喜光的番茄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遇上连续的阴雨天,会出现严重的落花落果及畸形果等问题
保护地友好致力于支持保护地及周边的友好生产,建立严格的产品品质控制体系,搭建销售平台,在实现保护目标的同时,为消费者生产值得信赖的、自然健康的农副产品,并为保护地提供可持续的保护资金。 “保护地友好”是指采取对自然保护地有利的发展方式。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人类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核心生态基础,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发展应当采取与所在自然保护地保护目标相一致和协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国家应建立相应的规划、政策、认证、管理、资助等措施来推动、支持和鼓励当地的友好发展,从根本上提升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确保按时完成全旗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依据《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号)要求,结合我旗实际,制定《阿鲁科尔沁旗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实施方案》。 经过60多年建设,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定和功能分区不够科学合理,与其他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管控措施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各种矛盾冲突尖锐,迫切需要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进行一次优化调整,同时对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 (一)成立组织机构,做好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