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许多人在上大一逻辑时,第一个冲击就是“这些符号跟我想像的‘逻辑’好像不太一样”。

我认为应该可以有篇文章,谈论说“大家心目中的逻辑”跟“大一逻辑”有什么差异,介绍一些基本的观念比方说“有效性”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定义很重要,常见的误解有哪些(比方说认为前提为假的论证一定有效等等),有哪些重要的议题,再介绍这个科目的重要性在哪里。(比方说对于后续的逻辑研究有帮助、有没有可能对于思考清楚有帮助等等。)

您好。有关于“有效性”的定义,我也再想有没有比一般教课书更好的说法。

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满足“前提为真,则结论必定为真”这一条件。

(或是它另一种常见的形式“绝不可能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

如果只有依照此一条件,来判断论证是否具有效性,肯定是不够的。因为除了考虑论证满足“前提为真,则结论必定为真”以外,还要检验从前提可不可以演绎出结论。举一个前提与结论皆为真,但论证不具有效性的例子来看:

很明显两项述句皆为真,且满足“前提为真,结论为真”的条件,但是论证不具备有效性。

我想过能不能用逻辑符号形式来做有效性判断,还是用假设结论为假,看看与前提是否矛盾的方式判断。请问我该补充什么方法来介绍“论证有效性”,以及该举什么例子以澄清您讲到“前提为假的论证一定有效”的误解?

这问题对我来说有点难懂,“大一逻辑”是指哲学系大一修的逻辑吗?那究竟与“逻辑”有什么不同?(非哲学系毕业的人)

至少就我有限的经验,外系的人来上大一逻辑时,多少会有些失望,觉得大一逻辑跟他们想像的“逻辑”有些差距。我认为如果有篇文章可以解释这个问题,会是很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