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给报纸佬20元买《信报》”故事的结局,是他只找你5元,并说为你留起7元搞了多个不同名堂的杂志基金,但报纸佬提醒你下次买《信报》时,还是要俾钱的。
最新年度的预算案就是这么简单。去年预期有34亿元财赤,实际却是649亿元盈余,于是“无端端”多了近700亿元。退税、退差饷,加上电费、综援、公屋租金补贴用了约300亿元;余下的400多亿元,关爱基金与雇员再培训局的基金各注资150亿元,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和语文基金又各50亿元。
关爱基金每年花十多亿元惩罚贫穷、奖励更贫穷,撇开其中引致的“隐性税”(implicit tax)不谈,有需要一次式注资150亿元吗?更大的问题是,雇员再培训成效如何?我熟悉美国类似的培训计划,只造成极大浪费。其他基金将怎样花、什么时候花都通通没有解释。其中比较具体的计划,是成立一个近5亿元的奖学金,每年资助20位本地学生到海外大学留学──资助20位学生的计划也放在预算案,我都懒得评论了。
记得施政报告在个多月前发表后,有传媒讥讽梁特首是一位“研究生”;财政预算案上周公布,相信“基金佬”曾司长是当之无愧了。
政府的经常开支一向是颇稳定的,过去数年大上大落的是非经常开支【图】。最新预算案中没有大幅增加经常开支,算是秉承了审慎理财的优良传统;问题是政府收入不稳,稳定的开支和收支平衡是不能并存的。今次政府的做法是把一部分盈余以非经常开支回馈市民,这是真正的支出;大部分盈余则注资至各个基金,这并不是真正的支出。
将财政盈余注资不同基金,表面上只是政府把公帑放在左袋或右袋的手段,避免财政储备过剩,但实际上这些基金不受立法机构直接监管,把储备化整为零,更可能减少整体储备的利息收入,这都是以设立基金来“做靓盘数”的代价。
昨文提到政府收入不稳带来的困境,即使审慎理财的政府抵得住利益集团的种种寻租要求,在维持收支平衡的原则下,政府开支难免大上大落,不利民生,香港的新趋势是把“财政预算案”变成“基金预算案”。
另外,上周同栏的天卓亦为大家分析了政府频频估错数的原因,发现个人入息税和薪俸税的预测误差最少,利得税的预测误差亦有限,地价收入的预测失误是入息税预测失误的一倍,而估错得最离谱的是印花税;结论是,政府收入预测的失误,一大部分是源自难测的楼市。
既然印花税是曾司长估错数的罪魁祸首,香港库房近年又水浸,我们真的有需要抽印花税吗?历史上,印花税的存在是由于买卖交易容易监察,于是成了政府增加收入的方便之门;但这个行政成本低的诱因,在现代社会已不再重要。经济学上,印花税只会增加买楼的成本和减低卖楼的收入,后果是减少交易而增加资源错配的可能。
再看数据,回归以来,印花税收入最少的是2002/03年度,只有75亿元;但刚公布的上一个财政年度的数字是430亿元,比预期多出60亿元。取消印花税,不但有助减低总收入预测的误差,同时亦将减低政府总收入的波动。无奈,近年政府背道而驰,不断以新印花税干预楼市。
以加税的方式协助市民置业的经济理论我不懂,从层出不穷的印花税新招看到的是,政府根本不清楚印花税对楼市的影响,复杂无比的印花税只会令政府对收入的预测愈估愈错。
地价收入是加剧政府收入不稳的“帮凶”。地价高楼价是不能便宜的,与其要向房屋征税,何不干脆提高物业税?香港自住物业是不用交物业税的,差饷近数年亦是“可免则免”,但租金比楼价稳定,不是天大秘密。透过高地价向新建楼宇间接征税,只会扩大政府收入的波幅。
要详细分析现有税制的种种问题,罄竹难书。我简单的建议是,政府要减低对不稳定税收来源的依赖,再研究一下近年收入增加,是经济周期的短暂现象,还是结构性改变的结果。但不管结论如何,印花税的新招对稳定政府收入和整体楼市,百害而无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