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上周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第一期范围内张贴收回土地公告,标志着计划进入新阶段。新界西北未来可供应大量房屋,市民当然乐见,不过就未必预料到日后出入市区都要饱受塞车之苦。事关根据运输及房屋局的数字,连接新界西北与港九的屯门公路平均隔日就会发生一宗交通意外,而每宗意外大约会导致交通受阻半小时,最长一次更达至4个半小时。未来搬入新发展区的居民会否成为“开荒牛”?

目前连接新界西北与港九市区的主要干道只有屯门公路与经大榄隧道的三号干线,要满足屯门与元朗区共110万居民的需求,已经相当有难度。就算市民选择乘搭西铁出入市区,然而西铁亦经常爆满,市民特意乘搭回头车到屯门总站再折返出市区的情况屡见不鲜。未来区内多个发展计划陆续推展,包括洪水桥、元朗南、锦田南、西铁沿线的私人发展项目等等,更多人口将会迁入新界西北,政府估计2031年该区的人口会增至150万。面对日益增加的交通需求,有必要及早筹划交通配套。

因应长远的交通需求,政府有计划增加铁路和公路两方面的运输基建。以公路方面为例,现时兴建中的屯门至赤腊角连接路预计年内可以开通,配合正在研究阶段的屯门西绕道,可以分散物流货运的车流,屯门公路便能腾出空间予出入市区的车流。另一方面,政府亦打算兴建11号干线,透过接驳北大屿山及元朗,作为屯门公路及三号干线的分流。这项工程在2018年得到立法会拨款以进行可行性研究,由于工程性质复杂,暂时未有预计落成时间。

鉴于工程通常造价不菲,社会当然关注项目可否回本。不过政府在计算项目的经济内部回报率时,主要考虑的是使用者可节省的时间,但其他潜在效益,包括更多房屋供应、带动更多经济活动或者卖地收入,都未有反映在回报率中,或许导致相关持份者未充分理解基建工程的重要性。

以上述11号干线为例,其实早在90年代,政府已经提议兴建其前身(10号干线),整项工程原定可望于2011年完成。然而在2002年,当立法会审议北段详细设计的拨款时,有议员担心项目未必能回本,于是否决了议案。直到2017年,当政府检讨全港长远的交通需求之后,发现11号干线仍有其必要性,才重新推展项目。

兴建大型运输基建的过程往往用上二十多年,若政府沿用以往的需求主导方式,在现有设施饱和时才开始推展新基建工程,交通配套就会一直追不上实际需求。政府在发展规划上必须要实行基建先行的方针,主动提供运输基建去配合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新发展区才能吸引经济活动并成为就业中心,而入住的居民亦可避免成为“开荒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