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半年受中美贸战、社会事件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港经济急转直下,2019年全年本地生产总值收缩1.2%,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录得年度跌幅,随着经济不景,企业裁员及结业潮扑面而来,港府早前已推出四轮合共逾680亿元的纾困措施,而刚出炉的财政预算案,政府显然加大力度纾解民困,当中包括综援及生果金出双粮、公屋免租一个月、宽免住宅及非住宅物业差饷、宽减薪俸税及个人入息税等,当中最大亮点,当然是向十八岁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发放一万元,是次全民派钱,无疑令不少港人得偿所愿,财爷陈茂波的民望更由公布预算案前的26.6分,大升至最新的43.5分,然而平情而论,派钱只能换来短暂的掌声,对香港长远的经济及产业发展,却是毫无裨益。

自港府于2011年向年满18岁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次性发放6000元后,每次公布财政预算案,不少市民都存有政府再次派钱的期望,更经常以澳门政府年年派钱作比较,然而财政预算案的真正意义,并非一年一度的开仓派米,而是在于如何好好善用公帑,借此提升整个社会质素,为港人缔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全民发放一万元,对于经济宽裕的人,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对于真正经济有困难的人,却是杯水车薪,帮助有限,香港15年来首次出现财赤,预计2019/20年度赤字为378亿元,明年度则为1391亿元,未来几年的财政状况亦难望乐观,如何善用宝贵的公帑,实在值得政府深思。

其实本港已有一定的福利措施,为小市民及弱势社群设下了安全网,社会上真正需要扶助的,反而是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商家们,要社会安定繁荣,撑企业、保就业是首要之务,港府应把公帑用在刀口上,着力帮助一众商家度过此难关,只要企业能够生存,就能提供就业机会,小市民人人有工做,生活自然得到保障;而长远而言,政府则应投资未来,把公帑投放在教育、基建及科研发展之上,缔造产业多元化,并协助旧产业升级、增值或转型,让香港重拾日渐流失的竞争力,这才是政府积极有为的理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