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毛入园率75%如何实现?如何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同意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二期行动计划在怎样的背景下制定的?实施二期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是什么?政策上有哪些主要突破点?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1.为什么要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答:为了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2011年以来,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国家实施8个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在园幼儿三年增加918万人,比过去十年增量的总和还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7.5%,三年提高10.9个百分点,“入园难”得到初步缓解。

但整体上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普惠性资源依然不足,中西部农村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入园率较低,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困难群体“入园难”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农村幼儿园运转普遍困难;幼儿园师资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保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小学化”仍较严重。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

经国务院同意,决定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的是继续用三年左右时间,巩固和扩大一期成果,进一步解决好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入园难”问题,同时落实好“国十条”关于投入、师资、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要求,构建学前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实施二期行动计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实施二期行动计划,必须始终坚持“国十条”确立的基本方向,同时根据新时期新要求,突出阶段性特点。

一是坚持公益普惠。重点是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确保公益普惠。一方面扩大普惠性资源的覆盖面,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新增资源重点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健全体制机制和标准体系,深入推进投入、用人、监管和质量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着力构建办好学前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是强化政府职责。重点是加强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落实地方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规划、投入、监管和保障公平等方面的主体责任,积极发挥中央财政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3.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达到75%左右,这是如何考虑的?

答:我们组织专家和相关研究机构经过系统研究论证,最终将2016年入园率目标确定为75%左右,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回应群众期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公平接受学前教育的诉求日益增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近几年学前教育发展很快,但“入园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城乡结合部的资源短缺问题还很突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入园率,满足人民群众迫切的入园需求。

二是顺应国际趋势。OECD国家、金砖国家普遍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抢占人力资源早期开发高地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推进普及。2012年OECD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平均已达92.8%,俄罗斯、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的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远高于我国。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入园率,为增强国家未来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