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长辈开始把“没用”挂在嘴边,当心是老年忧郁症前兆。董氏基金会调查发现,平均每10位70岁以上长者就有1位明显忧郁情绪,医师提醒,老年忧郁症多在退休后陆续出现,主要是生活失去重心,累积的孤独感,增加罹病因子,呼吁家人应多关心家中长辈,即将退休的民众也应及早规划退休生活,以避免忧郁上身。

随着超高龄社会即将来临,老年忧郁症将成一大隐忧,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忧郁症将在2030年成为疾病负担第1位,老年忧郁症将占7%,推估台湾约有30万名老人罹患不同程度的忧郁症。

台北荣总精神医学科主任蔡佳芬表示,根据临床观察,台湾老年忧郁症患者,大多发生在退休初期,并以轻症为大宗,平均每10人就有1人,重症相对少,约占整体3%,但实际就诊者极少,患者甚至没有病识感,董氏基金会先前调查也发现,国内因老年忧郁症就诊比例不到一成。

蔡佳芬说,老年忧郁症有其征兆,家人可以从语言以及行为观察长辈的变化,当长辈说话内容开始变得悲观,如“我没用”、“全家就我是孤儿”、“没朋友”等,开始抱怨身体不舒服,原本有兴趣的活动,不愿参加,意兴阑珊,就是忧郁症警讯。

她提醒,当长辈不愿意外出,民众常以为是“老化”惹的祸,实际上,有些外向乐观的长辈,即使坐轮椅也要出门,这类变化千万别归因于体力,要先想到是情绪导致动力不足。当家中长辈出现忧郁倾向,建议立即就医,就医并非一定要服药,给予音乐或是运动治疗都能帮助长辈免于忧郁之苦。

为避免退休后,出现老年忧郁,董氏基金会建议50岁以上民众应开始规划退休生活,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叶雅馨表示,日前调查近2000名50岁以上民众,近4成未开始规划退休生活,而意识到退休生活重要者,女性高于男性,民众应该提前规划,从运动、培养嗜好、亲友相聚、志工服务等四方面着手,累积正能量,才能享受快乐的退休生活。

陈潮宗/碎碎念、忘东忘西…是失智还是老年忧郁?

长辈门诊最爱问:这也痛、那里痛,却找不到病因 当心是忧郁!